吉林榆树:东北粮仓的机械化之路

发布时间:2018-09-03

榆树11.jpg

高效植保

榆树22.jpg

深松

榆树33.jpg

播种

榆树44.jpg

耕整地

■本报记者王晓宇

东北的秋天总是比别的地方来得早。立秋刚过,位于吉林省的榆树市已经有了丝丝凉意,气候的些许变化似乎预示着秋收季节的到来。榆树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第二松花江畔,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这里成为了我国著名的产粮大县。近年来,榆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农业发展内生动力,开展高标准农田、水稻核心实验区、飞机航化作业、农民合作社等建设,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被确定为我国首批粮食生产功能区、中国优质玉米示范区。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同时,榆树把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使农业机械为“三农”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大,农机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榆树人所认识。截至2017年,榆树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90%以上,并被评选为全国第二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新型经营主体改变传统种植模式

立秋之后,榆树的农机合作社社员们就不约而同忙了起来,检修各种秋收所需要的农机。家住榆树市苇沟村的邹儒森就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忠实客户,“今年,自家种的是黄豆,土地全交给村里的合作社来统种统收,啥也不用操心,别提多好了,秋收时再一起往外销,还能卖个好价钱。”他高兴地告诉记者。近年来,榆树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大力推广大马力拖拉机、玉米籽粒收割机、秸秆装备等产品,可以说,榆树在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道路上,新型农机经营主体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说起榆树农机合作社发展史,保寿镇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一个很好的参照。该合作社以水田种植为主,通过推广适于当地发展并且符合先进农艺要求的农机技术,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不仅实现了农机农艺的最佳结合,同时也实现了种地效益的最大化,为当地农业的发展探寻出了一条可行之路。“从开始的购机为自家种田到现在的规模经营,从开始的不被认可到现在的纷纷效仿,从开始的小打小闹到现在的全程机械化,让人彻底改变了对农机的认识,转变了传统的种地观念。”回忆起几年来合作社的成长过程,理事长陈洪良言语中饱含了感情。他告诉记者,合作社最开始从水田整地机械入手,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机械作业质量好,效率高。随之而来的是插秧机的引进,由于插秧机对育秧和田间的管理要求的比较严格,所以机械插秧的推广经历了几年的艰难历程,也让他吃了不少苦头,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的试验和摸索终于将水稻机插秧推广开来。今年,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又成了榆树市太阳能驱虫灯试点单位,70个太阳能驱虫灯守卫着这里的1000亩稻田。“告别了杀虫剂的稻田不但长势好,还保证了水稻绿色健康,销量直线上升。”陈洪良告诉记者,太阳能驱虫灯是用物理方法杀死害虫,通过灯头上面的太阳能板吸收光能,向蓄电池充电,在夜间飞虫活动最频繁的时候,通过灯光吸引害虫,利用高压将害虫电死,自动落入下方收纳袋内。“晴天充一次电能用好几晚,就算阴天下雨没有阳光,也能及时杀死害虫。”陈洪良表示,“稻田最大的‘敌人’就是飞蛾,过去使用杀虫剂灭蛾,对稻田伤害很大,也达不到绿色水稻的种植标准。自从安装上太阳能驱虫灯,每天每个驱虫灯都能杀死一袋子害虫,我们合作社将把这种绿色物理治虫方式介绍给更多农户。”

“为加快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步伐,我市大力培育新型农机合作组织,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国家惠农政策,紧紧围绕‘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目标,以抓好购机补贴和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培养新型农机经营主体为重点,全面带动农机化作业水平的整体提升。”榆树市农业局局长张武表示,“合作社的好处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全程机械化作业能够解放劳动力,以合作社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榆树积极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规范运作。”

据了解,2015年以来,榆树市利用吉林省全程机械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装备建设项目,积极组织,科学规划,共完成49个主体的建设,是吉林省唯一实现全市每个乡镇都有全程机械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县(市)。新型经营主体项目的实施,为全市农机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全市近一半的大型拖拉机和60%以上的收获机械由合作社经营,耕地的55%是合作社进行耕种的。”榆树市农机总站站长尹树民介绍道。

从“能用”到“好用”从“大众”到“独特”

水稻和玉米是榆树的两大主要粮食作物,除此之外,大豆和马铃薯的种植也占有一定比例。要实现这几种作物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关键就是要抓住重点,找准薄弱环节予以击破。

榆树市新庄镇农民孙大川的农机保有量70余台(套),涵盖从种到收的全部作业能力。据他估算,每年春耕期间,如果他的农机全部满负荷作业,可在10天内耕作1000公顷。然而,孙大川还是发现了不足。“我的农机装备以分体式单功能为主,比如玉米收获机走一遍,秸秆打包机还要跟一遍。无论人力还是时间成本,都存在部分重叠。”老孙解释道,“一公顷可产出五六吨玉米秸秆,每年少说也要收300公顷。”随着作业面积增加,孙大川每年需要处理的秸秆都不是个小数目。最让孙大川“没底儿”的就是秸秆捆装、运输的时效性,“企业收购秸秆用于制作生物质,对秸秆品质要求很高。如果霉变或湿度等检测不达标,秸秆就卖不出去了。为了提高秸秆回收效率,得要高效的玉米秸秆打捆机。”

后来,孙大川在一次长春农博会农机展区,看到一架红色“大家伙”——一台自走式回收秸秆压捆玉米联合收获机。掀开机器侧面的仓储盖,细节一目了然,这台机器可一次性完成玉米收割摘穗、剥皮、装箱、秸秆粉碎压捆收获的全程作业,“有了这台机器,提高了作业效率,还有效破解了秸秆禁烧的难题。”孙大川说。

像孙大川这样寻找高质量、高效率、高可靠性,而且属于薄弱环节农机具的人,在榆林并非个例。金香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双河有机水稻种植基地以生产绿色有机大米为主,董事长邓昭明说:“我们对水稻种植要求挺苛刻的,不能用一滴除草剂。如果没有性能好的除草机械,杂草再怎么疯长,也只能用老办法——人工猫腰薅草。过去200亩稻田,要出动1000多次人工除草,光人力成本费用超过12万元。前段时间,有朋友给我推荐了一种中小型的稻田除草机械。效果非常不错。”据统计,截至2017年,榆树的玉米、水稻、大豆和马铃薯四种作物的植保全部实现了机械化,高效植保面积占70%。

随着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榆树市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渴望通过农机更新换代、通过大机群机械化作业来实现量质齐升。他们对农机装备提出了从“能用”到“好用”、从“大众”到“独特”的迫切需求,而这一转变对于推动当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解决烘干禁烧难题

在发展全程机械化上,榆树市起步较早,上个世纪开始,就在吉林省率先提出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成立了组织机构,也得到了省级和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为全市全程机械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全市的农机化发展逐步加快,全程农机械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导工作也在不断增强,由过去的单一农机部门组织发展到农业、财政、工商等多部门共同协管,组织机构更加的健全,作用更为突出。

“近三年来,我市共使用国家购置补贴资金达到3.8亿元,使我市的老旧机械、高油耗低性能机械逐步得到了更新,农机装备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升级。平均每年新增高性能动力机械在3500台以上,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逐年增加,小型拖拉机存量在逐年减少,大中型拖拉机占比得到了快速提升。每年新增玉米免耕播种机在100台以上,新增高架植保机械在50台以上。”张武介绍道,“过去一直制约我市农机化发展的玉米收获和水稻机械插秧环节得到了快速突破,每年新增玉米收获机都在300台以上,水稻插秧机在1000台以上。”

近两年,榆树市农机部门在为农民解决粮食烘干和秸秆禁烧问题方面下足了功夫,多措并举,取得良好效果。据尹树民介绍,在粮食烘干储存方面,榆树市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全市农机合作社、小型粮食代收业户现有粮食烘干设备120余台,总烘干能力在3000吨/日;二是落户榆树市五棵树镇的中粮、吉粮两大粮食深加工企业每天的粮食烘干能力在3000吨以上;三是遍布榆树各地的中储粮收储点30家,每家都安装有粮食烘干设备,每家每天都可以烘干粮食300吨以上。这些可以满足全市玉米、水稻产量70%以上的烘干需求。”

在秸秆禁烧方面,榆树市农机部门大力推广的玉米、水稻机械收获技术使作业后的秸秆全部进行了粉碎处理,粉碎的秸秆一部分通过秸秆捡拾打捆机械打捆后离田进行机械化加工处理或作为燃料,其余的秸秆一部分进行再次粉碎后通过深翻技术得到全量还田,另一部分则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耕地表层覆盖还田。“截至2017年,全市现有秸秆捡拾打捆机械80台,秸秆加工企业5个,可以对全市30%的秸秆实现捡拾离田。”尹树民说。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