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召开2016年度全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考核评价会议

发布时间:2018-09-05

9月3-4日,省农机局在南京召开2016年度全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考核评价会议。在县级自评、市级复核、省级第三方核查的基础上,省局组织有关专家对首批15个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创建工作给予考核评价。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专家组长)张洪程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农业农村部农机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刘恒新研究员、省农经学会会长胥爱贵研究员任副组长,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教授、省农机学会理事长范伯仁研究员、扬州大学张瑞宏教授、省农机技术推广站站长陈新华研究员等专家共同对15个示范县建设工作给予考核评价。根据专家评审结果,全省首批15个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部通过了考核评价。设区市农机主管部门分管负责人、科技处长(推广站长)、示范县(市、区)政府领导、农机主管部门主要领导、省局有关处室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150多人参加会议。会上,15个示范县(市、区)按行政区划顺序以PPT形式现场陈述,考评专家对各县项目建设情况及创建目标完成等情况进行质询,现场评分并公布结果。省农机局沈建辉局长主持会议并致辞。

9k=.jpg

沈建辉局长在致辞中介绍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成效。目前,全省三大粮食作物六大生产环节(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全程机械化水平超过78%,其中产地机械化烘干能力超过54%,高效植保机械化能力超过70%,为深入推进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装备基础。一是党委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程机械化发展氛围越来越浓。15个示范县(市、区)人民政府都成立了政府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出台了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相关政策文件,并将示范创建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乡(镇)、街道加以督促推进。15个示范县(市、区)财政投入专项资金总额达2.8亿元,其中8个县(市、区)财政投入超过1000万元。二是农机装备及作业水平大幅提升,保障粮食生产能力越来越强。通过示范创建,不断加快新型高性能农机装备的发展速度,逐步实现农机装备由低档次向高性能、由单项作业装备向多功能复式作业装备转变。据统计,15个示范县(市、区)80马力以上拖拉机总数超过1.35万台,占比近20%,乘坐式插秧机总数超过9000台,占比近40%。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平均水平超过90%,平均水稻机插率超过80%,平均产地烘干能力75%,平均高效植保能力超过80%。三是农民得益受惠面广量大,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成效越来越好。15个示范县省级奖补资金中有4203万元用于农机作业补贴,再加上县级财政的作业补贴共计超过1.5亿元直接补助给了开展机插秧、高效植保等薄弱环节机械化作业的农民机手,增加了农民机手的收入。首批示范县近2000个农机合作社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总收入约70亿元。

Z.jpg

沈建辉局长在发言中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公平规范科学考评。考评专家统一考评标准和程序,客观公正给出评价结果。在考评过程中,既要肯定各地的示范创建成效,也要指出存在的不足,为各个示范县今后发展提供专家指导意见。二是加强交流共同提高。希望设区市和县(市、区)充分利用好这次机会,相互交流学习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经验做法,对标找差,共同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深入发展,确保整体按时、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三是巩固提升长效创建。这次考评会议对于首批15个示范县(市、区)来讲不是示范创建的终点,而是巩固提升高质量创建工作的新起点。首批15个示范县(市、区)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政府支持力度不减弱、地方财政投入不减少、全程机械化水平不降低,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专家组组长张洪程院士在最后小结中高度评价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成效:通过示范创建强化了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的意识和作用,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得到了实质性提升,涌现出了一批江苏特色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典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大田作物生产机械化是一项伟大工程,永远在路上,必须与时俱进,就下一步高质量创建工作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全面科学理解、深刻把握全程全面机械化的内涵;二是在秸秆还田、播种移栽等薄弱环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三是智能化、信息化、无人作业等领域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也是首批15个示范县今后努力的方向;四是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要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千亿级产业发展、农业品牌提升、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技术和装备支撑作用;五是进一步系统总结并创造和丰富具有江苏特色的经验和典型,勇于担当,为全国提供示范和样板。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