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处理的秸秆成了食用菌的“食物”

发布时间:2018-09-24

 

640.webp.jpg

智能化的机器设备将农作物秸杆、麸皮、木屑三种材料组合加工成一个个菌包,包装好的菌包经过高温灭菌、冷却等工序后被输送到恒温无菌车间,技术人员再将液体菌种注入菌包。经过约40天的培养,这些菌包将成为珍稀食用菌——大球盖菇的“食物”和养料来源。

日前,在崇明建设镇菇林源菌业专业合作社里,看到了这条现代化的食用菌包生产线。“秸秆处理向来是个难题,我们把秸秆处理后‘喂’给食用菌,不只利用好了秸秆,还解决了食用菌的栽培问题。”合作社经营者李青恩说。

640.webp (1).jpg

制作菌包

秸秆是农业废弃物之一,每年崇明的水稻秸秆产生量约为18万吨。如何无害化处理、利用好这些秸秆?“焚烧秸秆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早已被禁止,秸秆还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不过,秸秆如被长期、高频率还田,就很难被土壤及时分解,还可能带来耕作层变浅、施用的肥效和药效降低、病虫害易发等长期隐性危害。”崇明区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在市区两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崇明秸秆综合利用从原先的直接机械化还田拓展为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等多元利用模式。把秸秆处理后“喂”给食用菌,就是符合世界级生态岛农业发展方向的秸秆利用新举措。

从建设镇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了解到,近年来,建设镇探索利用秸秆辅助多种食用菌栽培和种植,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2014年,河南人李青恩在崇明建设镇富安村承包了120亩土地,开办了合作社种香菇和黑木耳等食用菌。在他的合作社里种植的羊肚菇,菌块培育就用到了秸秆:将秸秆打成粉后,和麸皮、木屑、有机肥、水等按一定比例配比,拌好料后堆积发酵约20天,灭掉细菌后再接上羊肚菇菌种,再培养一个月左右就能进行栽培。

640.webp (2).jpg

专业合作社人员查看菌种生长情况

食用菌可分为草腐菌和木腐菌,草腐菌所需栽培主要原料为作物秸秆等,大球盖菇就是一种草腐菌,种植大球盖菇的秸秆可以是稻草、小麦秆、大麦秆、黑麦秆、亚麻秆、芦苇秆等。去年,菇林源菌业专业合作社在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市林业总站和建设镇等多方支持下,利用3200多吨稻秸秆种植了170多亩大球盖菇,种植一亩大球盖菇平均需要消耗18吨左右秸秆。接下来,合作社将扩大种植面积,计划利用秸秆种植1000亩大球盖菇。“新引进的菌包生产线,培养能力是日产1万包、2万斤左右,可大幅提升食用菌种植的现代化水平。”李青恩说。

建设镇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大球盖菇生长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分解秸秆能力,把秸秆分解之后经过菌丝发菌,还可以将秸秆变成有机肥,用于还田能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纤维含量。截至去年年底,建设镇内合作社林下食用菌示范基地总面积已达500余亩,其中包括100多个林下食用菌栽培大棚。

目前,建设镇不断延长食用菌栽培产业链,比如正在建立完善2000平方米食用菌菌种生产线,建成后年产菌种可达100万株,能满足3000亩以上的用菌栽培需求。此外,镇里还引进秸秆收集机械,目前已引进和购置牵引式圆捆机8台,联合收割打捆机2台等,年服务面积可达8万亩。同时,镇里正在大力推广大田种植食用菌,计划在镇域范围内及周边乡镇推广食用菌套种“绿肥+水稻”种植茬口模式2000亩,进一步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农业废弃物秸秆其实也是“宝”。利用玉米、棉花、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秸秆可以栽培平菇、鸡腿菇、金针菇、双孢菇、姬松茸等20多种食用菌,且投资少,效益高,技术易掌握,市场前景广阔。生产实践证明,每1000公斤秸秆可生产600--900公斤鲜菇(品种不同,产量也不同),产值可达2500元-3000元以上,超过同等粮食价格。建一个200平方米大棚,一个生产周期3-4个月,可创产值20000元以上,投入产出比可达到1:1.5-2左右。

640.webp (3).jpg

秸秆食用菌效益高,而且生产食用菌的废料还有三大用途:一是再用来栽培鸡腿菇、草菇等其他菇类。原料循环利用,节省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二是用来做菌糠饲料。菌糠在食用菌菌丝的作用下,将原料中非蛋白氮合成菌体蛋白。提高了蛋白含量,同时菌丝体将原料中的纤维素进行酶解,提高畜禽对粗纤维的消化率,具有菌丝香味,适口性强更易畜禽消化吸收,开辟了新的饲料来源。三是菌糠中含有各种微量元素,及残留其间的菌丝残体含有丰富的粗蛋白、粗脂肪、钙、磷等有机质,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改良土壤的空隙度,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稍加处理即可以作为优质的有机肥,直接施入农田,果园,促进农作物,果树增产。通过这样综合利用,可以形成“秸秆——食用菌——有机肥或菌糠饲料——还田——作物增产”的农业资源良性循环。

随着农林废弃物栽培食用菌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可大力缓解我国农村地区夏、秋季节焚烧秸秆和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以改变农民过去单一的种植增收模式,开辟新的增收渠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