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飞翔在舞台的上空,寓意着陕西农业、中国农业将连年丰收。
“请大家再将目光移向天空,下面向我们飞来的是植保无人机代表队。”当央视知名主持人孙正平以响亮且富于朝气的嗓音念出这段旁白时,现场观众纷纷举起了手中的相机,对准舞台上空的植保无人机。
伴随着主持人的介绍,10 架大疆植保无人机在山西农大学生的操控下缓缓升空,在空中分成两列纵队,两架一组,稳稳地通过了主舞台。
“无人机飞翔在舞台的上空,寓意着陕西农业、中国农业将连年丰收。”
在宽约 7 米,长约 50 米的半弧形主舞台上空同时通过 10 架植保无人机,负责本次编队表演的山西农业大学武志明教授最清楚其中的难度。
9 月初,武志明教授接到了来自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导演想在农民丰收节杨凌分会场的直播现场,展示植保无人机编队飞行。
武志明教授认为机会来了,研究了植保无人机多年的他,很想抓住这个机会,向全国人民展现植保无人机。
武志明教授与他的无人机团队
节目组导演希望起降多架植保机,并在现场上空组成编队飞行,寓意中国农业连年丰收。为此央视在全国征集飞防植保队,但大多数团队并没有信心参与演出,只有武志明教授带着他的大疆植保无人机团队大胆地接下了演出任务。
植保无人机在有限空间内编队飞行,对飞机的稳定性要求极高。武志明教授说:“参加之前,主办方就表示,如果彩排时飞机出现故障,表演就得取消。”
要在有限空间里通过 10 架植保无人机并不是易事。为了确保无人机整齐且安全地完成演出,山西农业大学团队决定使用手动模式。手动模式不同于日常作业的航线模式,对飞手的操作熟练度要求很高。
现场应急预案演练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本规定的 40 米的飞行宽度,因为舞台调整,缩短到只有 7 米。这就给原本充满挑战的编队表演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演出现场信号干扰问题,武志明教授和他的团队试验了多种方案;为了解决人员的协调问题,飞手们进行了反复练习;为了保证飞行安全,团队还设置了一系列应急预案。
山西农业大学团队
经过近 20 天反复调试,10 架大疆植保无人机最终顺利地完成了本次飞行表演。通过央视的直播,向全国观众展示出了属于中国飞防植保产业的科技力量。
从面朝黄土到仰望天空,让农民更轻松,让农业更智能,这是大疆农业想带来的改变,也是中国农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