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塞县特列克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永鹏
■冯正睿哈里赞
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地处甘青新三省(区)交界处,河西走廊最西端,是甘肃省唯一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县,也是我国仅有的三个哈萨克族自治县之一。近年来,在阿克塞县红柳湾农牧业综合开发区,迅速崛起了一家以服务哈萨克族群众草畜产业发展的甘肃省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为哈萨克族群众提供了从牧草播种、植保、收获、打捆、到加工“一条龙”的农机化社会服务,同时向牧民群众提供提供信息、技术、维修、培训、咨询等服务,成为民族县农牧业经济发展的一颗耀眼明星,它就是阿克县特列克农机专业合作社。
理想:从一台割草压扁机升起
特列克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永鹏是一位随父母从甘肃武威古浪县来阿克塞县“淘金”的80后,当笔者在2016年7月第一次见到他时,高高的个子,清瘦的身材,文质彬彬地戴着一副玳瑁眼镜,令人很难把他与拥有近200万元资产的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联系起来。
从小就对汽车、拖拉机等机械充满好奇的王永鹏在他14岁时随父母来到了酒泉市阿克塞县,正好赶上县城搬迁,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牧民市民化”发展方针,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开始在政府驻地红柳湾镇开发建设农牧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在红柳湾农牧业综合开发区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王永鹏也完成了从少年到青年的人生嬗变,尽管工作单位从石棉矿到化工厂,虽然岗位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变化,但每一次都与机械设备结下了不解之缘,矿上机械、化工清选设备、拖拉机、装载机,样样机械操作起来他都是行家里手。在和父母“淘”完事业发展的第一桶金后,王永鹏的眼光转向红柳湾农牧业综合开发区草畜产业,2012年,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支持下,他购买了一台割草压扁机,为综合开发区哈族群众4000亩的紫花苜蓿开展机械收割,从此踏上了依靠农机实现自己梦想的人生旅途。
行动:走在前列干在实处
理想是奋斗的目标,实干是成功的保障。特列克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短短5年的时间内发展成为甘肃省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之一,成为西部地区这个民族县里牧农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那么合作社发展的秘诀何在?都有哪些典型的成功做法?
近年来,合作社一直致力于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模式,满足牧农民群众对农机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在开展农机化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阿克塞县特列克农机专业合作社在不改变红柳湾农牧业综合开发区经营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根据农户需要,提供三种模式的农机化服务:一是采用“托管”、“代耕”等方式,流转农户土地统一经营。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协议,将农户承包地统一经营,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机具作业,统一配套技术,开展规模化经营,向规模经营要效益,实现合作社与农户“双赢”。二是区别对待,分门别类向分散经营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特列克农机合作社根据综合开发区农户在不同生产季节、不同生产环节最机械化作业的需求,为没有流转土地的分散经营农户提供优质高效的农机化作业服务。三是围绕牧农业发展重点开展农机订单作业服务。2017年、2018年连续2年与阿克塞县康民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中药材全程机械化示范作业项目合同,开展激光平地、机械施肥、机械移栽等农机作业服务,累计完成作业面积8000亩;与甘肃汉方本草科技有限公司签订阿克塞县多坝沟乡2500亩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服务合同,为民族县牧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农机化支撑。
合作社注重发挥农机装备技术优势,促进当地牧农业经济经营模式转变。受传统牧农业经济经营模式产生的惯性影响,长期以来,阿克塞县牧农业生产模式一直处于单家独户经营状态,发展农牧经济的力量比较分散,导致牧农民经济收入低、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差,多数牧民辛辛苦苦一年只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自从王永鹏成立特列克农机专业合作社后,引导牧民依靠农机抱团闯市场,实现了分散农户资金、机具、土地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组织牧农户们联合开展规模化生产,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为牧农户们找到了致富增收的新路子,目前特列克合作社现入社成员达到20户,服务牧农户80户,社员年平均收入超过2万元。
坚持: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
2018年,甘肃省农牧厅将阿克塞县特列克农机专业合作社列入全省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项目支持计划,给予了政府财政补贴支持。同时,酒泉市农机局根据阿克塞县牧农服务中心提议,将合作社纳入全市66个“一乡一农机合作社”建设试点计划。良好的服务和优异的成绩引来了各级政府部门对特列克合作社的关注。众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产生的倍增叠加效应坚定了王永鹏发展农机合作社服务哈萨克族群众的信心。
目前,阿克塞县特列克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完成了“一乡一农机合作社”标准化建设任务,王永鹏组织社员开始在红柳湾农牧业开发区开展今年第三茬紫花苜蓿机械收割作业,机声隆隆,到处一片繁忙景象。进入十月份,合作社将对哈族群众1650亩黄芪、柴胡进行机械化采挖收获,把机械化作业带来的甘甜播撒在哈萨克族群众的心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