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达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仕荣:喀斯特地区的“农机王”

发布时间:2018-10-30

在喀斯特地貌典型的贵州山区,他与农业机械结下40余年的不解之缘,在他的带动下,周边村寨的农民从反对农机作业到接受农机作业,从单打独斗到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从主要完成自家耕地到跨区作业,走过了艰辛道路,他就是贵州普定县兴达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仕荣。

今年67岁的袁仕荣,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做起事来一点也不含糊。1972年他所在的生产队借来一台抽水机为生产队的田灌溉,但是抽水机借来后全队没有一个人会用,袁仕荣并没有放弃,他废寝忘食地琢磨,终于把水泵上来了。在生产队的日子里,他通过自学掌握了农机的维修技术,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机修理师傅。1982年,国家实行土地年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农民分到期盼已久的土地,他也分到了4.5亩土地,但是他并不安于现状。袁仕荣通过县供电局将10千伏供电引入村里承包,并安装了30千瓦的水泵,为村里2000余亩田灌溉,成立了农产品加工房,为农户提供农产品加工服务。在那时,他的生活提前进入了小康,成为了八九十年代的“万元户”。

2000年,袁仕荣购入了一台手扶式拖拉机来耕地,当时村里人给了一个形象的称呼叫做“铁牛”。“铁牛”耕地的便利给当时还是人工作业的农户以巨大的惊喜。因此在袁仕荣的影响下,农机具在当地逐渐普及,并带动了农户脱贫致富。为此,在2005年的贵州省农机大户的评选当中,袁仕荣同志就评为了贵州省农机大户。看着和自己一样靠种地却还不富裕的乡亲们,袁仕荣感觉到只有紧紧抱成团,才能闯出一片新的天地。2009年初,袁仕荣牵头成立了兴达农机专业合作社。此后专业合作社一边采取耕、种、收、加一条龙的经营模式,一边发展壮大社员团体,吹响了创业的号角。

目前,合作社已经实现了在玉米、水稻、小麦、油菜、马铃薯等作物的机械化生产。这时,袁仕荣又开始打算为当地农民解决谷物干燥储存巨大的难题。合作社经过多方调查论证后,投资12万元建设了安顺地区第一台12.5吨容量的循环式烘干机,结合合作社的服务业务,还专门与厂家联合开发了油菜籽等小颗粒物烘干的功能。袁仕荣从不保留自己的技术,对前来学习请教的农机爱好者都虚心介绍,哪家想买农机具都会来请教一番。成立合作社后,袁仕荣动员农户用农机具入股,形成团队作业,提升服务能力,按各自的产量获取服务对象直接的报酬,带动了村里的80余户农户脱贫致富。

合作社于2014年与普定县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为合作社提供机械保养维护技术支持,合作社为学校提供实训教学。合作过程中,双方共同研发了多种农机装备:2015年研发的多功能农用拖车,入驻了安顺市蚂蚁众创空间扶持平台,获得了贵州省科技创新一等奖、安顺市科技创新一等奖;2016年,双方再次合作,为普定县化处镇的1500亩莲藕收割设计了新型挖藕机,现已出了第二代,第三代机型;2017年共同研发了农情监测遥感无人机群,亮相2017贵州科技展,受到中科院地球遥感所专家一致好评。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