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合作社破解秸秆收运“两头难”

发布时间:2018-11-05


■李锋

随着畜牧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出现一种连接养殖场与种粮农户的秸秆农机专业合作社。它的出现有效解决了养殖场这头存在的“收”和种粮户那头存在的“送”的困难,同时也为秸秆禁烧、生态环保提供了有益探索。

秸秆处理,企业农户都喊“难”

“一到秸秆收储季,我们都犯难。”说这话的是新天地牧业公司经理孙晓强。他说,公司有一万多头黑牛,需要的秸秆不是一星半点。往年,公司敞开门收玉米秸秆,然后再粉碎青贮。“十多台秸秆粉碎机在青贮池边一字排开吞吐秸秆,看起来场面十分壮观,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公司成立了专门的秸秆贮运部,派出专人找地源、拉秸秆、搞青贮、结账目。

高青县有养殖小区172处,奶牛、肉牛存栏分别达3.7万头、10.5万头,每年大约需要80余万立方米玉米秸秆。往年,每到三秋季节,在通往各养殖小区的公路上都排满了拉运秸秆的车辆。由于秸秆车体积庞大,宽宽的公路只剩下窄窄的一条,经常造成交通拥堵,很多时候需要交警出来维持秩序。“一台秸秆机少说得几万块钱,而作业时间只有短短十几天,长期闲置是种浪费。”孙晓强说。

跟孙晓强一样叫苦的还有青城镇香姚村农民姚联众,他种着六七亩地的玉米。以前,他都是一把火将秸秆烧掉,现在政府提倡秸秆禁烧、粉碎还田。前年,他第一年还田,结果造成播种难、保墒难。“秸秆絮在地里,容易堵塞播种机耧腿,造成播种不匀;秸秆还田时正值秋季,天气渐凉,秸秆在地里不易腐烂,不易造墒。”他说秸秆还田头一年麦苗普遍苗黄苗弱。还田只能还一年,停几年,若年年还田肯定会影响土壤墒情和粮食产量。把秸秆卖给养殖合作社是个不错的选择,但那种“千军万马”式的运输已不适合,若让农户自己装运势必又增加成本。

焚烧被禁止,还田不成熟,秸秆的出路在哪里?

今年,姚联众不打算再烧秸秆。他已将6亩地的秸秆连同玉米“打包”卖给了鑫农泰秸秆回收合作社。若单纯卖秸秆,一亩地可卖100元,加上地里的玉米,可亩收七八百元。全株卖给合作社,他们的协议价是600元/亩。“看起来是少挣了,实际上是多赚了。”老姚这账咋这样算?姚联众说,在外打工,一天能挣到一二百元,在家少待五六天,可不就多赚了一笔钱?

之前,一直“玩”农机的尹树朋从企业与农户的“两难”中发现了商机。2014年,他的合作社筹集了200万元钱购买了3台粉碎机,现在增加到了5台。他购买的那台德国产克拉斯收获机,日作业量达300—500亩,可将玉米和秸秆均匀搅拌,大大增加牲口的适口性。尹树朋说,玉米秸秆在田里被直接粉碎、装车,一辆厢式货车的装载量是过去一辆普通秸秆运输车的三四倍,占用空间大大减少,交通不再阻塞。

今年,鑫农泰合作社与4家大型养殖场签订了秸秆收储协议,一天粉碎运输量达1500多吨,一季收获量4.5万吨,合计作业面积近2万亩。在高青,像鑫农泰这样的秸秆合作社已有两三家,每年通过合作社收售的玉米秸秆达15万亩,占到该县玉米面积的五分之一,成为秸秆还田之外的主要处理方式。

利强奶牛合作社是一家成立仅一年半的奶牛养殖合作社,现在他们再无需走之前合作社的老路——花钱买机械、到处找玉米地。他只需腾出地方,砌好池子,备好钱,坐等秸秆的到来。

秸秆利用,哪些关节需打通?

作为专门处理销售秸秆的农业合作社,鑫农泰等合作社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们在运营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秸秆粉碎机,普通的机械四五十万元,德国产机械高达200万元。”尹树朋说,一台机械用一个月闲十一个月,资源浪费严重。高青县农业局副局长杜作忠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说可以借鉴小麦、玉米跨区作业的经验做法,开展玉米秸秆收储跨区作业。这样既能有效解决机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也能解决企业和农户存在的“两难”问题。鑫农泰合作社今年已到河北、内蒙古等地跨区作业,并有不错的收获。

二是农机存放问题。鑫农泰合作社拥有农机十几台套,入冬之后,能进库保养的只有两台“德国造”,其他农机都露天存放。农机存放需要修建车库,但建设用地很难获批。尹树朋建议国土部门对农机合作社之类的组织在建设用地上给予倾斜。

不给农户打白条,自己倒存一把白条。秸秆合作社一头连农户,一头连企业,收购秸秆时他们实行现金交易,不打白条,而他的下游企业这边,因为需求量大、占用资金多,很多时候是先计账再结算。就鑫农泰合作社来说,养殖场的欠款多达160万元。“活干几天,账要一年”,他们希望这种状况能尽快得到改变。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