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机大事业——记稷山县兴斌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宁兴斌

发布时间:2018-11-28

山西省的稷山县素有“农耕之乡”的美誉,农耕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稷山县农机化事业飞速发展,造就了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也让一部分善钻研、能致富的农机新秀脱颖而出。

“三秋”时节,稷山县稷峰镇兴斌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80后”农机手宁兴斌也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的季节,他除了要组织社员外出作业外,还要忙着应付附近农机的突发故障,甚至在休息的空隙也不忘刷刷微信朋友圈,为自己的粮食收购生意做做广告。宁兴斌是同行眼中的“能人”,也是位深藏不露的“民间农机高手”,他敢想敢干,有魄力,能担当,勇于挑战,在农机领域干出了一番大作为。

农机能人

说起宁兴斌的创业史,就不得不先说说他的“能”。宁兴斌生长在农民家庭,父亲从事农机修理,耳濡目染下,从小他就喜欢捣鼓农机,看到一些新的机具就忍不住想拆解开来看看,研究研究各部件的功能作用,琢磨琢磨工作原理,再试着装回去,遇到不懂的就请教父亲。正是这种超乎寻常的热爱与执着让宁兴斌在15岁时就练就了一把好手艺,经他手改造的一些小农具,性能总比之前提升不少。

当他看到报废的老式212吉普车时突发奇想,琢磨着怎么改装一下让它发挥余热。经过反复试验、耐心钻研,竟然将212吉普车改造成了小型装载机,性能还不错。当时正规厂家生产的小型装载机最少也要2万多元,而改装的成本也就三四千元,性能上相差也不大,最后装载机出乎意料地卖了6 800元。尝到甜头的宁兴斌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之后又尝试用机改车改装,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成本更加低廉,在当地卖得相当火热。“最好时一个月要组装两三台也不够卖,最贵的1台卖到了12 000元”。说起这段经历宁兴斌很是骄傲。

就这样一干就是十几年,宁兴斌的手艺磨练得更加娴熟,也为他今后创业积攒了丰厚的资本。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相继出台,越来越多先进适用的大型农业机械在农村普遍推广,宁兴斌组装装载机的生意日渐冷清,不得不回归农事,开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然而繁重的体力劳动让“动惯脑筋”的宁兴斌很是吃不消,“要是有台收割机就好了”,这样的念头油然而生。

2011年,听闻稷山县农机公司有销售玉米收获机,这下瞌睡正好遇上了枕头,宁兴斌兴奋地与父亲商量,在父亲的默许下,当即花了近10万元与本家的一位叔叔合伙购买了1台91.88kW的福田雷沃玉米收获机。

当高大帅气的玉米机开进库房时,宁兴斌“技痒了”,按耐不住激动连夜将收获机拆解了个七零八落,仔细研究了一遍,并根据经验做了一些小改造,在收获机的另一侧加装了一个张紧轮。这一小改动的好处在收获机正式投入作业后就显示出来了,150亩/天的作业量让同期所购同品牌机型的机手羡慕不已。于是,宁兴斌又开始忙着帮慕名而来的机手改造收获机,张紧轮由单侧改为双侧,使机车的负荷加重,提高了机身的稳固性和运转速度,效率提升了1倍都不止。村民看到宁兴斌的机子干活快又仔细,而且很少出故障,都愿意找他帮忙收玉米,就这样购机头一年虽然只干了28天活就挣到了5万元,第2年干了12天就获得6万元的纯利润,这下购机成本全部收回来了。

合作社理事长

近年来,由于村子里不断有人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锐减,有田无力种或无人种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化的依赖也越来越大。身在农村感受到机会的宁兴斌越来越坚信只有规模化的农机经营,才能解决谁来种田、怎么种田的问题。于是他萌生想法:能不能统筹附近机具,分工协作,从小麦、玉米的耕种收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

2014年,在县农机部门的指导下,宁兴斌联合11户农机户注册成立了兴斌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宁兴斌担任合作社理事长,为广大农户提供代耕、代种、代收“一条龙”服务。为扩大合作社的规模,提升影响力,宁兴斌不断加大农业机械的投入,主动与县农机部门联系,寻求帮助。县农机部门也十分支持合作社的发展,不仅派技术人员经常到实地考察,推荐适合当地田间机械作业的机具,还在项目上优先向兴斌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2017年兴斌农机合作社利用农机化示范县建设项目,率先实现农机作业信息化,共安装GPS农机作业监测终端47套,其中拖拉机安装20台、玉米收获机安装20台、小麦收割机安装7台;新建机库棚300m2,硬化场地600 m2。

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现共有成员95人,拥有拖拉机23台、小麦收割机22台、玉米收获机23台、薯类收获机3台、无人植保机1架、维修设备30余台(件)、高地隙植保机1台、100 t粮食烘干机1套、配套农具85台(件),以及机库棚800m2、办公场所100 m2、维修车间210 m2,资产总额达750万元,年作业面积达到6万亩次。2016年,该合作社被山西省农机局授予“山西省农机示范合作社”称号。

做大农机事业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机合作组织迅猛发展,农机作业市场的盈利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宁兴斌感觉到合作社要想发展壮大仅靠农机作业服务前景很小,必须拓宽发展渠道,多条腿走路。于是,他决定一方面通过订单作业,持续拉长机械化服务链条;另一方面开展规模化种植,并涉足农资及粮食收售,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发展的路子。

托管土地,开展规模化种粮。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规模化经营已成为必然选择。宁兴斌将目光瞄向了这块“蛋糕”。他引导合作社发挥经营农机具规模化生产的优势,开展大规模土地流转托管,为农户提供统一耕、种、收“一条龙”机械化作业服务。凭着与农户间的相互信任,宁兴斌向农户收取托管费采取先作业后收费、以粮抵债的方式。春季耕种前农户可先向合作社赊购种子、化肥,由合作社提供耕、种、收“一条龙”机械化作业,秋季粮食收获后,农户可将粮食直接售卖给合作社,以售粮款抵扣农资及作业费用,结余的钱等合作社卖粮后返回给农户,既让农户实现了轻轻松松种粮、家门口卖粮,又让合作社名利双收。经过2年发展,合作社流转土地3 000余亩,涉及稷山县3个乡镇、12个村。兴斌农机合作社的做法为全县农机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稷山县农机中心杨玉泉主任给予高度评价:“被托管耕地的村民受益于投入少、产量高、劳动强度低的好处,托管合作社受益于稳定的农资销售收入和农机化规模化生产收入的好处,双方既实现了互利共赢,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稷山县兴斌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功托管耕地、顺利实现规模化经营的根本所在。”

打通粮食规模化种植的最后一关。大量粮食收回来了,一时卖不出去,晾晒又是个难题,尤其到了阴雨天,看到大量的粮食霉烂变质,宁兴斌心急火燎,“要是有套粮食烘干机那就啥问题都解决了”,但想到合作社目前拮据的困境,只能“望机兴叹”。没想到事情出现了转机,县农机部门经过反复研究考察,选择了兴斌农机合作社承担小麦全程机械化项目。这下解了宁兴斌的燃眉之急,合作社利用项目资金购置了1台开元粮食烘干机,一天可烘干粮食100 t。当看到黄澄澄的玉米粒从出粮口倾泻而出时,宁兴斌皱紧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这粮食规模化种植最折磨人的最后一关终于打通了。合作社既可为农户提供脱粒、烘干服务,又可为农户提供销售和代收储业务,截至2018年6月底,合作社已收购粮食300万kg。

在农机维修服务上下功夫。宁兴斌在为农户提供优质的农机生产服务的同时,还不忘发挥所长,他利用地理、维修资源优势,瞄准农机维修市场,积极开展农机维修保养服务,实施检测—调试—保养—维护—检修“一条龙”服务,为农机户解决后顾之忧。

如今的兴斌农机合作社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农机作业服务、粮食烘干、收售、农机维修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型合作社,而宁兴斌也完成了由一个单纯的农机能人向合作社理事长的转变。谈及今后的打算,宁兴斌表示他将继续在农机社会化服务上下功夫,加大土地托管力度,实行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打通粮食产供销产业链,将合作社由单一的服务主体发展成服务和经营双主体。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