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波澜调研来——记原安徽省农机局副局长郭子超

发布时间:2018-12-03

笔底波澜调研来11.jpg

郭子超(左一)与农民亲切交谈

笔底波澜调研来22.jpg

郭子超编著的书籍

■刘东林

●编者按

郭子超,原安徽省农机局副局长,最早从事新闻工作,后在全党大办机械化的高潮中改行,转身投入农机化事业。郭子超一直致力于农机化改革与发展中的政策研究,精心总结农机化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热情讴歌农机化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先后撰写了《改革中的安徽农机化》《农机监理探讨》《希望之路》《铁牛耕江淮:安徽农机30年》等著作,真实地记载了安徽省农机化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留下了生动的工作档案和历史资料。

回望郭子超的半生事业,最令人深刻的印象便是他勤于思考、笔耕不辍。在他亲历的30年农机化和农村的改革发展中,郭子超累计撰写了超过300万字文稿,产出了大量关于农机化改革的珍贵调研报告,以深入调查、深度思考和有力度的表达,推动了安徽乃至全国农机化的改革和发展。

把握时代热点

1979年3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来自河南洛阳的读者来信,反映分田到组、包产到户给生产造成危害,不利于农机化发展。这一说法在当时得到很多人支持,甚至有权威人士断言“中国不可能在一家一户的基础上搞农机化”。

当时的形势让许多人看不懂、摸不透,产生了一些悲观迷茫的情绪。有的生产队把拖拉机折价卖给农民,有的拆成零件分给农民,有的甚至把拆散的零件扔进水塘。有人说“包产到户,无机无路”,也有人说“小毛驴青云直上,拖拉机离职休养”,甚至农机供应系统的职工都说“包机到人,农机关门”,一时间大家对农机化的前景忧心忡忡。

农机化的前途是明是暗?郭子超听取各方意见,并开始了广泛的调查、分析,充分展现了其目光的敏锐和思想的深刻。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郭子超写了一篇题为《农业机械化的希望和前景》的报告,先后发表在《农业机械》杂志和《中国农民报》(现《农民日报》)。他在报告中提出了四个焕然一新的观点:一是农民拆、分、卖农机是正常的,是对过去管理不善、维修费用高、购买不适用机械行为的矫正;二是农民集资购买农机是发展生产的选择,体现了农民的自主权;三是由拆、分、卖农机到合(合伙购买)、修(修复旧机)、买(独户购买)农机是对生产工具的一次自发调整,其结果既对生产有利,也使农机化的发展更加扎实有效;四是农民以不同方式自主购买农机,说明农机化充满了希望和前景。此后数十年,我国农机化发展的轨迹印证了他当初的判断。

重视政策性研究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农民自发购置农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但不少农民也反映,他们买机时顾虑重重,买了机械无处学技术,领不到行驶证,入不了户,得不到计划供油。随着“大包干”的深入,机具的持续增加,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

如何看待农民购机?应采取什么政策?郭子超在调查中反复思考。在一篇写给省委的综合性调查报告里,他提出对农民购买使用农机政策上应当采取“四个一样”,即“一样培训技术、一样考核发证、一样供应油料、一样供应配件”。“四个一样”政策得到各级领导认可,并首先在安徽开始实行,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掀起一股购机潮。

安徽省允许农民购买和使用机械,并给予政策扶持的创新做法,比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相关内容整整提前了两年,这也是改革开放初期,民办农机化大潮初起之时,安徽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的第一个新政策。

为民着想,坚持问题导向

上世纪80年代,就拖拉机的安全监理由谁发牌发证问题引发过一阵争论。两部委在半月内先后发文称由本部门考核发证,当时在基层引起了“混战”。农民迫于无奈,只好同时去两个部门考核,耳闻目睹了农民的难处,郭子超奋笔疾书,在《两部业务扯皮,农民吃苦头》的调查报告里,直白地点出问题,为农民利益发声。报告引起了国务院和中纪委领导的重视并很快作了批示,妥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郭子超的为民情怀和担当精神令人十分敬佩。

那时,安徽沿淮地区的凤台、怀远两个邻县的农村集市出现了旧农机交易市场,这一新鲜事引来众说纷纭。为了搞清它的来龙去脉,判断其利弊走势,郭子超再次进行了一次系统深入的调研。

郭子超做足准备,拟定了14个问题,在凤台和怀远来回往返,开了近十场座谈会,跑了近十天,到农机市场亲自询问,还佯装买家与卖机人砍价。郭子超反复学习和研究了经济知识和市场政策,并向工商部门请教,最后写成《怀远凤台两县农村出现旧农机交易市场》的调查报告,详细分析了旧农机交易市场产生的背景、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农民反映的问题。报告得到了中央和省委领导的批示,从此农机成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农民可以自由地买卖。

言传身教,授人以渔

郭子超不仅热衷于写作,还乐于言传身教,培养青年干部。在安徽农机系统里,有一大批他的“学生”,遍布市县农机局机关、监理、推广等部门,还有一些生产企业的人拜他为师,跟他学调查、学研究。

他常常向大家分享自己给省委党校学员培训的内容,要求每个人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调研方法,树立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善于发现和研究问题,精心选择安排材料,深刻提炼报告主题。

郭子超常说,文章是最具个性特征的产品,优秀的文章总能深深地打上作者的烙印。他的调查报告喜用善用百姓的语言、农民的打油诗,形象地描述农业农村的新变化,如早期的“拖拉机,小红头,下地赶集,老婆孩子坐上头,干起农活全不愁”,“拖拉机,挂拖斗,一天几十挣到手”,“小麦生长230(天),收多收少在两端,种要精少播,收要小联合”,“国家示范农民看,农民见利跟着干”等等。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