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区:公助民营创新机制

发布时间:2018-12-10

近年来,为解决农机装备快速发展与农机维修能力偏弱的矛盾,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上海市松江区创新建设了上海首家区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农机4S店),立足农机维修服务,拓展农机培训、销售、处置等综合服务,为全区甚至上海的农业机械及农机用户提供了“优质、高效、及时”的后勤保障服务。

随着本区高新农机和新型服务模式的快速发展,对农机维修服务的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且越来越迫切。2013年,全区制定“松江区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方案”,正式启动创建农机4S店,明确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建设上科学规划、服务上拓展功能、运作上完善机制,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区的农机维修中心经营与管理模式。

明确扶持机制。依托“公助民营”机制,几年来各级财政通过都市农业建设、农机实训基地、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的聚焦,累计投入资金900余万元,对4S店建设中的车间库房及设施设备进行扶持,资产归集体所有,4S店无偿使用,并按照企业化经营自负盈亏、生存发展。

确定经营主体。依照建设方案中的各项资格条件,通过网上公开招投标、组织专家评审等形式,确定上海宏烨农机专业合作社为维修中心的实际运作单位。

拓展服务功能。几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延伸开展农机新服务,围绕“一业为主、综合经营”的发展思路,立足农机维修主业,拓展农机培训、农机销售、农机处置等业务,逐步形成了集“维修、培训、销售、处置”四位一体的服务功能,通过综合经营增加企业收益,进而提升维修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

加强硬件建设。近几年依托农业项目扶持,基础设施上,建设了维修车间等库房2100平方米、农机培训场地3000平方米,配置了维修工位10个、培训教室和电脑教室各1间。专业设备上,添置了维修、培训、检测等设备教具40多台套及农机抢修服务车4辆。

软件不断提升。提升信息管理,开发信息化管理软件,使得零配件进销存可精准控制、农机维修记录可统计分析,实现一整套涵盖农机服务组织、农机驾驶员和农业机械的区级综合农机管理信息系统。四是积极示范创建,成功创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示范基地”“上海市现代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农机实训基地”等,获得了“2018中国农机合作社农机化杰出服务奖”“第九届上海市技术能手”等集体和个人荣誉称号。

开展的主要服务有:

农机维修。一是完善维修网络,整合全区农机维修场所、人员、设备等资源,形成“一店多点”的维修网络布局,即依托区级4S店的统一管理,在农业主要镇选点建设若干个维修网点,逐步形式“大修进店、小修找点、抢修到田”的农机维修服务新格局。二是提供优质服务,全程服务,与农机产销企业协作,做好“三包”期内和“三包”期后全程服务,解决农机手后顾之忧;全面服务,面向全区用户,服务所有农机,做好农机保养跟踪提醒,做到维修按时保质完成,建立农忙期间应急抢修值班制度;全力服务,每一项维修任务都全力以赴应对,尤其是“三夏”“三秋”,不分白天黑夜,有报必修,不影响农时。三是创新服务方式,2017年全区创新推出的农机延保服务,成功申报了农业部第二批“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方案”,即针对本区拖拉机、收割机、种植及烘干机械的主要机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定期维护保养服务,引导和培养农机用户定期保养的意识和习惯,达到了消除农机故障隐患、保障农机技术性能、延长农机使用寿命的目标。

农机培训。自2012年开始,农机培训由政府部门全程包办开始向社会化培训转型,4S店成立了农机培训学校,承担全区农机化技术培训。一是在培训内容上,开展本区的农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农机实用技术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技能鉴定,还承办上海市粮食烘干机、无人植保飞机等新农机技术培训。二是在培训网点上,组建形成“1+4”农机培训点,即4S店培训本部和4个区域性镇级农机培训实训点,分别落实有固定的实训场地和田块,以方便农机手就近参加农机培训,提高实训效果。

农机销售。首先保障农机零配件供应,随着服务机型的逐年扩大,零配件的备货也从最初的几百种至现在的2000多种,已基本能满足维修保养和应急抢修需要,提高了维修的及时性。其次为大型农机提供销售服务。为方便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机经销商与农机用户之间的销售对接,提供售前、售中、售后一条龙服务,即售前提供机具展示、咨询等服务,售中开展农机收发、资金收付、牌证及保险办理等服务,售后做好操作指导、三包服务等服务。第三是开展小型农机具销售。主要包括配套农机具、植保机等,由于农机用户购买时往往选择变化多、随意性强,4S店就通过自主备货经销,在方便了农机手的同时,也为自身带来了一定的销售收益,以支撑农机维修的生存和发展。

农机处置。为了鼓励引导农机的以旧换新和升级换代,加快节能、环保、安全农机的推广应用,同时规范农机用户报废淘汰、流转交易老旧农机行为。全区积极探索补贴农机的合理处置和流转机制,依据“农民自愿、政策扶持、流程规范、促进更新”的原则,2016年成立了由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授权,4S店负责运行的“松江区补贴农机处置平台”。平台通过处置申请、受理审核、信息发布、交易撮合、签订协议、牌证办理等规范流程,为农机用户提供旧农机交易中介服务。同时,加强老机处置与新机购置两项工作相互衔接,做到“购置有度、处置有方、进出有序”,达到科学配置全区农机的目标。

如何加强政策上支持扶持、服务上提升能力、经营上完善机制,是今后农机管理部门、维修服务企业、生产销售企业急需共同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扶持建设不同模式的农机4S店。全区的维修服务综合店是一种模式,依托维修服务强项,拓展多种经营服务。亦可以是品牌农机专营店,鼓励农机生产和销售企业建立自身品牌的农机4S店,以农机销售支撑维修服务,以优质服务促进农机销售。

推进政府购买维修服务长效机制。全区试点的延保服务仅是针对三包期后的定期保养这一个方面,还可以从新农机的三包服务期延长、农忙期间的应急抢修、大病维修保障基金等政府购买不同服务内容上进行探索和实践。

建立健全事故农机维修评估机制。当前的农机保险在机型覆盖和保障力度等方面正越来越完备,但不足是难以做到对事故农机专业又快速的评估和理赔,从而影响了农机的及时修复。因此,建议加强农机维修评估人员培训认证,探索维修企业参与评估定损,形成评估维修快速响应机制。

研究制定维修行业相关奖补政策。一是探索老旧零配件的回购统筹机制,要求品牌农机企业对自身销售的零配件,在一定期限内有回购或调换老旧零配件的相关机制,以减轻农机维修企业的零配件库存压力。二是加强维修人员的社会保障,出台农机维修人员的特殊工种奖补政策,以鼓励维修企业雇佣年轻的、专业的技术人员充实农机维修队伍,增加维修人员收入,使得农机维修也能成为一份体面的、社会保障更高的职业,最终达到稳定队伍、发展队伍的目标。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