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耕牛到农机再到跨区作业———阳新种粮大户盛中贤37年的种田变迁

发布时间:2018-12-10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首席记者 梁坚义)绵绵阴雨浇不息劳动者的热情。3日上午,阳新县荆头山农场荆头山大队农工盛华林匆匆从县城赶回家。

“这是刚到的货。”盛华林取下刚买回的收割机护刃器,小心翼翼地递给家门前维修收割机的父亲盛中贤。

“太湖糯就要开镰收割,收割机出个什么毛病,就耽搁一季的收成。”盛华林家的农机,不光要抢收自家和其他农工家的谷子,还准备出远门挣点钱。

盛中贤今年63岁,是阳新县荆头山农场荆头山大队的农工,虽然年过花甲,但他自称“还不老”,一直帮儿子打理200亩农田。

盛中贤20岁时,已经是农场大队的农机手。那时,大队只有几台脱粒机和手扶拖拉机,耕田还离不开耕牛,插秧、除草、割稻等农事仍靠人力。

“‘三夏’没有一秋长,‘三秋’没有一夏忙”。农工一年四季就是没有多少个休息日,放下箩筐就是挑起箢箕,搁落锄头就要挥起铁锹。老人说:“天不黑,就别想收工。”

生产责任制后,农场在保持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的承包责任制。26岁的盛中贤就承包了26亩农田。

回忆当年种田的情景,老人说:“用牛耕田、人工插秧、镰刀收割,一人当作三人用真是很累人。”光是收割稻子到进仓入库,就有好几套程序。

镰刀割谷、草绳捆谷、挑谷上堆、农机脱粒、晒场晒谷、装袋进仓……除开谷子脱粒,几乎都靠人工。

好在农工之间你帮我,我帮你。但人工种田,还是有许多的尴尬事发生。一次,好端端的天气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他和妻子在晒场上抢收谷子,隔壁一个农妇没人手帮忙急得不得了。

盛中贤见不得别人一点难处,就帮着农妇去收谷子。结果,自家的谷子遭了雨淋,还被雨水冲走一部分。雨停后,他老婆赶到晒场,蹲在晒场边放声大哭。

盛中贤就一直盼着快快实现机械化。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队开始购进了少量的收割机。但收割机台数少,一到收割时,农工为请收割机大动干戈。

为抢到收割机,有的农工提前用好酒好菜“巴结”农机手。大队购置的农机,农工还得跟大队干部说些“托福托福”之类的好话。

盛中贤总是对妻子说:“要是自己有农机该多好啊!”

东风浩荡,春满神州。2004年国家实行农机补贴政策,盛中贤如鱼得水,拿出家里种粮的积蓄,先后购买了旋耕机和收割机。

有了两台农机,盛中贤种粮如虎添翼,很快把承包面积扩大到100亩,成了大队的种粮大户。

每年春耕秋收,他先是忙完自己的事,然后帮左邻右舍代耕代收,赚点“外快”;同时,他又把儿子带成了农机手。

农机解放了农村生产劳动力,他和儿子商量,又到阳新木港镇流转了100亩农田。两台大型农机,两个农机手,200多亩农田,盛中贤家的小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2016年,盛中贤淘汰了原来的收割机,又借助农机补贴政策,添置了一台技术更先进的收割机。

新型收割机可收割倒伏的水稻,收割时不用人工灌袋,机上的谷子输送到装有帆布围栏的卡车上,直接送到粮食加工企业烘干销售。

如今,神州大地,农机遍地开花,连接农场的荆头山大桥也建成通车了,农机跨区作业成为常态,农场农工再也不为“抢机”而“闹翻脸”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大力引进推广小型适用的新技术、新机具。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市场的开拓,以及农机示范推广效应的加强等因素的刺激下,农民对农机作业的要求日益迫切,诸多新技术、新装备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农机的协作服务、农机跨区作业也在黄石地区发展快速。目前,阳新各类农机户有870户,其中农机大户有185户,已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29个。2017年,阳新实现农业机械作业、销售、维修、加工、运输等收入3.8亿元,其中跨区作业收入950余万元。

现在,盛华林驾起农机也汇入了跨区作业车流。每次驾驶农机归来,盛中贤总是亲手为农机“洗个澡”“修个面”。

父子两人忙好了收割机护刃器,家里人开始喊吃饭了。盛中贤摘掉手中的手套,深情地对儿子说:“这铁疙瘩是种田的宝贝,可要好好爱护它啊!”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