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北省农机化发展的一些回顾与感悟——写在庆祝改革开放 40年之际

发布时间:2018-12-17

对河北省农机化发展的一些回顾与感悟.jpg

■郭恒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1978年党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政策,40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各行各业百舸争流,欣欣向荣竞繁华。

改革篇

农业,立国安邦的第一产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惠及农民,农民可以办农机化了。刚刚富裕的农民欢天喜地买小四轮拖拉机耕地、播种。播的是希望,种的是富裕。投入加大了,粮食丰收了,喜悦中却夹带着苦涩。芒种过后,冀中大平原超过35℃的高温炙烤着大地,催促着小麦成熟,更炙烤着割麦的农民。农民挂在嘴边的话“三夏三夏,提起来害怕”,说明了麦收的艰辛。农民挥舞镰刀割一亩小麦,就要处理七八百公斤的作物量。从割麦到麦粒入囤,要历经割、捆、装、运、卸、脱、扬等10来道工序。艰苦的劳动条件极大地考验农民的体能和意志。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始,在河北省农业厅主导和支持下,藁城县农机局引进新疆2型全套技术,开发出了适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小麦联合收割机,率先落地生产,这期间大的技术改进有12项之多,之后形成2000台量产。就是这款机型,适应了一家一户小地块作业和长途跨省际作业。在“八五”期间,小麦主产区各县农机部门开始将分散的跨区作业机手组织起来,带领机手走山西、内蒙古,闯中原大地跨区域收割小麦,一路割,一路发,技术好的机手一个作业季节能挣5万多。到2000年,小麦联合收割机发展到3万多台,机收率达到了70%,标志着河北省大宗粮食作物之一的小麦,在黄淮海区域率先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十一五”末,河北省小麦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就已经达到了99%,这意味着,在一个县的范围内,小麦收获的时间只有3—5天!

小麦机械化生产,让农村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以往,全家老少齐出动、起早贪黑的场景不见了,学校、企事业放麦假,还有那些打工经商的人们放下活计急着往家赶的场景不见了,地边村头近百万亩的打麦场不见了,脱粒机和高高的麦垛也不见了。农民们是这样描述麦收场景的:“乘着凉、喝啤酒,跟着粮袋往家走”。

小麦机械化生产,让夏收、夏种、夏管三大生产环节的用工比发生了改变。过去是“三分种七分管”,小麦人工收获和夏玉米点种至少要持续大半个月,现在是“七分种三分管”,一个农户单元能做到当天收、当天种,夏玉米早种十天半个月,积温多了,产量也上来了,人工环节占比少了,机械化农业生产的责任越来越大了。

小麦机械化生产,让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夏玉米免耕机播技术是农业发达国家普遍应用的先进技术,伴随着小麦联合收割机的普及,全省推广了小麦联合收获+秸秆覆盖还田+夏玉米免耕机播配套技术。一收一播之间农业机械两次进地,小麦收了,秸秆还田了,玉米一穴一粒精量播种了,节本又增效。

马克思曾说,“一个时代的划分,不是看生产了什么,而是看用什么来生产”,数字的变化直接体现的是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小麦收获实现机械化生产对今后农机化发展的借鉴意义体现在:

从实现机械化发展的途径上看,通过组织有机户开展机收小麦有偿服务,实现了社会化服务与一家一户小农生产的成功对接,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路径。

从实现机械化发展的动力上看,省、市、县农业主管部门组织联合收割机手开展省内异地作业、跨省区域作业,有机户实现了增收,继而又投资购置农业机械,“九五”期间农机总动力增长了百分之六十。效益拉动是发展农机化的内生动力,尤其是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是发展农机化事业遵循的规律。

从实现机械化发展的服务模式上看,小麦跨区机收中涌现的农机协会以及经纪人,种下了市场化发展农机化的种子,抽出了合作经营农业机械的萌芽。现在,河北省新型经营主体农机合作社发展到2500家,他们担负起“三夏”、“三秋”两个重要农时季节60%以上的农机作业量,他们是农机化发展的主力军,是解决“谁来种地”的有生力量。

农业机械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演进,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标配,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进化,农业机械化是标志。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从2004年开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河北省用于支持农民和服务组织购置农业机械的补贴资金达到102.781亿元。通过政策推动,河北省农机化事业迎来辉煌十年,农机总动力增长了百分之四十;农机装备结构优化调整,十几马力的小四轮拖拉机退出了市场,农民选择的是150马力以上的大型四驱拖拉机和复式作业机械。“十五”之初,河北省的农机主管部门和省级研究所以及部分骨干生产企业,通力合作对玉米收获机联合攻关,引进乌克兰赫尔松技术,攻克玉米收获机难点,不断向适用阶段迈进,到“十二五”末期,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进入了机械化作业时代,继小麦之后,另一大作物玉米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小麦、玉米耕播收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9.5%和91.6%,畜牧业、设施农业也取得了同步发展。

改革深化篇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把“三农”走向与“中国”走向直接关联在一起,多次作出过深刻而精辟的阐述,明确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

河北省农业主管部门牢牢把握建设现代农业新要求,依托院士工作站,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承接和孵化了一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优先选择主要农作物生产基础好的县,持续发力推进以精准作业为主要内容的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2016年以来,充分发挥省财政5200万元支持农机化发展资金效能,在24个县开展了全程机械化主题创建活动,打造了54个农机合作社“智慧农场”。

大国重器,君子假物。几年来,经过有计划、有组织梯度推进一批信息化和精准作业为引领的全程机械化重大集成技术和装备投入农业生产,打通了全程机械化的全作业链,初步探索了适应河北区域特色的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形成了具有河北特色的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这些农机合作社“智慧农场”在解决全程机械化技术手段上,农机、农艺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集成运用了地理信息、全球导航卫星定位导航、遥感、传感器监测技术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在补短板上,引进现代农业精准变量作业技术,在精准施药、精准施肥、高速精播、高效节水灌溉4大作业环节开展试验示范;在破瓶颈上,推进“互联网”+农机装备,引入全程机械化精准变量物联网监测和农机作业大数据管理服务系统,改变了机械化农业生产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在强“弱项”上,从联合耕整地、玉米青贮、玉米籽粒收获、烘干、产后初加工等薄弱环节开展试验和示范,拉长了作业链。在农机作业调度、机务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由过去人工记账、电话指挥,转变为依托移动互联网,使用电脑、手机APP等装备,在“智慧农场”大数据精准作业服务系统平台和精准变量物联网监测平台上实现全程机械化农机作业与管理。

几点感悟

纵观河北省农机化发展,深深地感到发展农机化一是必须把关乎事业发展和行业稳定两项基础工作抓在手里。一项是重大农机化装备与技术推广。先进的装备列装农机化生产,像小麦联合收、玉米机收那样实现重大突破,才能实现基本实现机械化的阶段性跨越,在任何发展阶段,农机装备与技术推广都是农机化的主线。另一项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社会化服务在农业生产性服务占比最大也是最重的部分,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制度条件下,走好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路子,也就是走好中国特色农机化的路子。二是必须依靠两个手段驱动农机化发展。一个是效益拉动,一个是政策推动。生动的农机化发展实践证明,效益拉动和政策推动犹如驱动农机化发展的鸟之双翼。齐飞双翼,才能又好又快。三是新时期深化改革,扭住发展现代农业不放松。大田重技,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进程,要依托和对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精准(数字)农业集农艺农机和信息化之大成,是现代农业皇冠上的明珠。智能化,使农业生产由定性到量化、由经验主义到科学运作,使机械化农业生产由宏观变得微观,使耕作模式由粗放生产转变为精准作业。当前,聚焦大田作物实施精准(数字)农业既是全程机械化的主攻方向,又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总书记“三农重要论述”要求,紧紧围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这个根本,加快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进程,推进高质高效机械化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物质装备支撑,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单位:河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