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机安全报社社长刘卓致辞
20佳理事长进行座谈交流
20佳理事长参观雷沃天津发动机有限公司陈斯金娟/摄影
颁奖嘉宾与20佳理事长合影
■本报记者金娟陈斯
广东开平市永晖农机专业联合社理事长陈小云:
开展农机推广与新技术示范应用
作为一名常年奋战在农机领域第一线的“女将”,我带领联合社坚持农机农艺融合理念,提升种植户生产效益,开展区域性农机推广、新技术示范应用等。
今年,我们联合社建立了广东省内首家“农业信息与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智能农机装备示范基地”,利用联合社的服务能力与高科技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优势互补,探索“互联网+”农机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带动农户与机手积极加入农机社会化服务平台,进入智能农业模式。
为了破解水稻机械化种植的瓶颈,我们还建立了水稻精量穴直播示范基地,与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联合试验推广省时、省工、省成本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和机具,有效推动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发展,进一步促进水稻机械化播种技术应用,提升区域性水稻机械化播种率。今年,我们推出直播机18台,带动机主进行水稻精量穴直播服务面积达8000多亩,为农民减本增收115万元。
由于认识到植保无人机在水稻生产田间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今年我们与深圳大疆创新合作,成立了大疆农用无人机联合实验基地,建成慧飞无人机应用技术培训中心,并与植保机主、江门天禾农服、江门植保科技、先正达农药生产企业等组成新大植保联盟。我们为联盟成员供给植保无人机、维修、培训飞手等综合服务,带动飞防组团作业,满足各地农户所需,努力把联合社建设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排头兵”。
四川省眉山市德心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相德:
让农户会种田、能挣钱
最开始做农机合作社的时候,我们只有几台拖拉机、激光平地机、收获机,如今有大量的新机械加入,如施肥机、精量播种机、钵盘式插秧机、机械喷雾植保机、秸秆粉碎机及激光平整机等,共计130台(套)。这些机械的投入,使农业生产真正实现了耕、种、收、烘干全程机械化。
以前,我看到很多农机户都是单打独斗,在周边服务作业,挣了不少钱,但是自己买回来拖拉机却不挣钱,为什么?我认为一个稳定的合作社必须要有农机和土地。近几年,合作社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流转,以最优惠的价格流转到土地,然后将土地直接承包给合作社社员管理,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实现农机作业服务与农业生产“双主体”发展道路,实行“两条腿”走路,降低农业生产和农机经营风险,壮大自身实力。合作社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调度农机,统一操作规范,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维修保养,服务范围也是逐年扩大。我的愿望就是要让农机全部实现自动化、现代化,让“想种田的会种田,会种田的能挣钱”。
突出品牌经营,增加附加值,发展生态绿色农业也是我们合作社的亮点。我们合作社“好味道”就是我一心培育的品牌,我要擦亮我们四川的品牌,让优质产品走出四川,走向全国。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延塘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梁金平:
人人有活干,天天有收入
我们合作社本着“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引导,以优品种、好品质、高效益为标准”,利用先进的设备、优良的技术优势、高质量的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育、耕、种、防、收、烘、运等高效便捷服务,更好地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社会服务的重要作用。
合作社自成立以来,便开展“订单作业”模式,统一机耕、统一机械化育秧、统一机械化插秧、统一机械化病虫害防治和统一收割、烘干等“六统一”作业服务,以“农户+合作社+企业”的运行模式。截至目前,我们共提供机械化育秧7.68万亩,机械化插秧服务3.1万亩,植保飞防服务9.85万亩,机械收割服务0.853万亩,粮食烘干7630吨,使社成员获得更多收入,合作社年均助农插秧使农民各项生产成本降低,让合作社成员也成了农业工人,人人有活干,天天有钱挣。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完善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从明年起,开展从供应稻种、机械化育秧、机耕、供肥施肥、机械化病虫害防治,到收割、烘干、收购仓储、加工等水稻生产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同时,充分利用无人机的独特优势,与当地企业合作,在合作社开展无人机操作培训学校,大力发展飞防人才队伍,提高当地农作物统防统治水平。
江西省泰和县嘉农惠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青:
做好资源整合提升农机效率
2006年之前我在深圳务工,随后从事了相关的农资工作。我们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2017年开始启动。这些年,农业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感受是“钱不够花,钱花出去换来却是破铜烂铁。”其实如今并不是没有人种田,而是需要人牵头。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资源的整合。一是人力资源的整合。就拿飞防来讲,如果你的飞防事业不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做,最终的结果就是亏钱。我们很少买无人植保机,但每当有植保任务时,用户购买我的农资,我都会聘请相关人员进行免费的飞防作业。短短不到两年,合作社在去年实施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面积6.3万亩。二是,农业生产资料的整合,要让土地尽量的在自己的服务范围。将大田管理实现数字化控制,利用无人记得测绘技术,把整个水稻种植分为N个模块,进行电子化管理,一个管理员可以同时监管千亩土地。三是,现代农机的整合。我们合作社不会购买收割机、打田机,因为这些机器饱和度高,农民手中拥有的数量较多,所以如果需要直接可以进行租赁,没有必要购买。因此,只有实现了资源的整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的农机效率会实现大幅度提升。
同时,为了拓宽服务领域,我们合作社投资300多万元,在周边各大产粮地区建立了10个测土配方肥站,配备智能加工设备,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线下测土、线上设定配比自主下单。去年上半年,我们在全县推广应用配方肥面积1.1万亩,经组织专家实地测产,亩均增产稻谷75公斤,并且每亩还节省化肥投资20多元,仅此一项,给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36.5万元。
河南新野县关场利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江丹: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2009年,我联合另外4名农机爱好者发起成立了合作社,当时只有15台拖拉机。发展到现在,社员206人,场地2.4万平方米,大中型农机具110台套,作业范围覆盖周边5个乡镇,10多个行政村,3万余亩耕地。回想几年来走过的道路,感慨颇多。
合作社以农机服务为起点,坚持创新、开放、绿色、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保持合作社的青春活力。从2013年开始,在县农机局的领导下,合作社首推花生起垄标准化种植技术,建示范实验演示基地,率先购进精播、施肥、起垄一体机,大中小型花生摘果机、履带式花生联合收获机,使花生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推动花生生产进入了全程机械化时代。同年,我们还成立了新野县利农农机服务有限公司,销售农业机械和配件,开展售后服务、维修和保养。2016年,建立秸秆收储站,收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一部分加工成饲料,一部分加工成燃料对外销售,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延长了产业链条。
合作社发展了,也不能忘记父老乡亲。我们承担了城郊乡107户323人贫困人口的产业带动、到户增收任务,与贫困户签订了产业扶贫协议。利用每个贫困户的产业扶持资金7000元,为每个贫困户流转土地6亩,全程进行机械化作业示范,收益全归贫困户。
今后,我们将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势和技术优势,大力开展土地托管和农机产业化服务等。合作社仍会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紧跟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云南省牟定县隆兴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启玉:
在农村照样能闯出一番天地
我的父亲是老农机,可以说我是在拖拉机上长大的。1996年毕业后,我在一家乡镇企业打工,由于体制改革,下了岗。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雷沃的拖拉机,突然萌生了要子承父业,继续干农机的想法,别人进城能挣钱,我在农村照样也能干出一番天地。2006年,我返乡购置了第一台雷沃704拖拉机,为农户耕、耙土地,不到一年半的时间,投资购买的拖拉机成本就全部挣了回来。这让我从事农业的信心更足了。
我们组建了15人的农机服务队,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一条龙作物,2012年成立了合作社。我们知道,相比平原地区,云南多数为丘陵山区,农机使用率不足20%,一定规模的合作社也只有4、5家,发展农机化困难重重。云南烟叶的种植利润十分可观,但是烟叶只能种植一年,第二年土地中的病虫害就十分严重,很多农户就撂荒。我就想,如果把这些撂荒的土地也利用上不是更好。所以,我每年以1000元左右的土地流转费用,将土地流转出来,实现烟叶与水稻的轮作。同时,我们还聘用当地贫困户,让他们有地种,有钱拿,更好地保障生活水平。
另外,我们还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合作开展小麦制种试验,也得到了很好的反响,我希望在2019年也开一家农资公司,实现原种的种植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