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彭维钦
重庆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生产技术副科长
在那秦巴山区深处、红池花海脚边,有一个深度贫困乡镇——红池坝镇。在那里,没有大都市般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繁华;在那里,没有工业园区般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发达;在那里,也没有知名景点般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盛大。但是,在那里,青山绿水形成了一种静谧的美,民风淳朴好似一个温馨的家。红池坝镇山高路远地僻,生活条件艰巨;但自然环境优雅,正好需要一个改革的良机。
2017年,改革的春风吹动扶贫的春潮涌上了巴渝大地。作为农机推广工作者,作为公益事业人员,我们有义务,也很荣幸的参与到红池坝镇的脱贫攻坚任务中来。
2017年9月至今,我和我们农机推广技术团队前后共10余次前往红池坝镇,累计超过100天,为当地的扶贫工作献出了微不足道的一丝力量,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充满意义的一纸篇章,也见证了农机事业在扶贫的春潮中卷起的道道波浪。
犹记2017年9月5日,初次踏上了前往红池坝镇的征程,秋意凉凉,大雨倾盆。6个多小时的颠簸,翻过了崇山峻岭,跨过了河谷险滩,红池坝镇的面容才渐渐出现在眼前。
紧急的工作会议让我有些猝不及防,繁重的扶贫任务更是让我感到怯场,无形的压力甚至让我想到了跑堂。但最终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在这里开展了宜机化地块建设试点,进行了农机化生产技术的讲解培训,最后,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之中举办了秋冬种生产机械化现场会。
还记得离开的时候,我收拾起淋得湿透的行囊,狼狈不堪。但放眼望去,周边的群众似乎并没有嘲笑的目光,反而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了些许的赞赏。就这样,结束了红池坝镇的首次旅途,也拉开了农机扶贫的光辉序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要把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水平提上来。正因为如此,我们农机推广恰好可以借助改革的春风、扶贫的春潮,在红池坝镇一显身手,干出一番作为。
此后,我们农机推广技术团队数次前往红池坝镇,为扶贫工作不断奉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
起初,当地百姓对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嗤之以鼻,磨破口舌也不能让他们接受建议。于是,我们找到村社干部,寻求他们的支持。通过一次次的院坝会和座谈会,我们的耐心和执着打动了百姓,最终得到了的认可。
后来,我们在红池坝镇进行了宜机化地块建设,机械化生产基地打造,农机操作培训,农机社会化服务政策宣传解读,粪污循环抽排设备安装等一系列工作。
白天我们在田间地头奔走,在山头林下游蹿,接受着烈日的烘烤和蚊虫的叮咬;晚上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简陋的宿舍,挑灯夜战,弥补着耽搁的工作。
在这期间,我们也亲眼见证了当地干部和驻村干部日以继夜、任劳任怨的艰辛;我们更是深切感受了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秦大春同志风雨兼程、亲力亲为的作风。因此,我们不说苦,不言累,无怨无悔。
一年多来,我们共召开现场会近10次,赠送拖拉机、粉渣分离机等适用农机具20余台(套),教会了老百姓如何使用户用型农业机械,鼓励并引导他们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指导宜机化地块建设近3000亩,改善了土地的机械化作业条件,增加了耕地面积;新建了机械化草场,为当地的畜牧养殖提供了便利;打造了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基地,预计每亩节本增收500元;建设了机械化茶园和机械化果园,预计亩产值提高2000元。
我们能力有限,但我们不遗余力;我们贡献虽小,但我们不图回报。我们在扶贫的春潮中卷起朵朵浪花,迎着改革的春风滋润一方土地。
红池坝镇的崇山峻岭
红池坝镇晚霞余晖
机械化草场
时任重庆市委副书记唐良智考察红池坝镇扶贫工作
最后,我用一首小诗献给这些在脱贫攻坚中无私奉献的农机人,也献给在工作中不辞辛劳的农机人:
轻轻地,我们走上这片土地,眼中无限彷徨。
默默地,我们下定决心,要创造出自己的辉煌。
但现实的风很大,雨很狂,
随时都可能吞噬我们的梦想。
水来土掩,兵来将挡,
我们在困境中愈发坚强。
慢慢地,我们抬起了双臂,挺起了胸膛。
慢慢地,我们在重压之下,挑起了大梁。
慢慢地,我们在田间地头将农机推广。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农机推广的大道会更加宽敞,
脱贫攻坚的前景会更加明亮;
我相信,在广袤的大地,
会有更多的农机具奏出悦耳的交响;
我相信,在农业生产和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我们定能谱写出华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