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交所2月13日信息公告,星光农机于近日完成了一次基于专利的知识产权并购,这一次并购所涉专利知识产权主要集中在旱地作物花生、玉米、青贮等收获机械产品上。
自2015年星光农机上市以来,恰逢行业进入高速发展后的调整期,星光农机完成IPO后,业绩连续三年在平稳中度过。然而,在波澜不惊中,星光农机用了三年时间,悄然完成了对于未来业务的布局。而这一轮布局前,星光农机业绩表现平平,因此完成布局的星光农机更像是凤凰涅槃。从其布局的态势来看,可以总结为九个字:“补短板、抓机遇、抢高阶”。在完成业务布局的同时,星光农机似乎又踩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节拍上,这一轮“乘东风”发展势不可挡。
补短板:把握我国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契机
熟悉星光农机的企业都知道,其在我国履带式收割机产品上具有独特的贡献,一款双滚筒高效履带式收割机产品“星光至尊”,颠覆了我国水田收割机产品的技术和市场格局,星光农机也因此荣获了众多用户的青睐,同时实现了从2009年到2014年连续5年的业绩增长,2015年4月,星光农机成功登陆A股主板市场。然而,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推进,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综合机械化率节节攀升,而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我国履带式收割机市场也逐渐趋于饱和,星光农机的业绩增长也因此受到了产品单一的短板制约,在完成IPO后的近三年,业绩一直增长乏力。
深知短板制约的星光农机,在专注收割机产品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同时,开始着手产品链的建设,围绕水田全程机械化开始发力布局产品研发和技术准备。恰逢我国农业机械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布,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在未来5年(即到2020年),要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向纵向全程、横向全面发展,星光农机紧紧把握住了这一政策方向,高度契合了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
●水田全程机械化产品布局完成,用户全程解决方案助力提升业绩
据了解,在水田全程机械化产品上,星光农机先后研发了耕、种、管、收、收获后处理全过程产品。。在耕的环节上,履带式旋耕机、轮式拖拉机已先后投放市场;在种的环节上,插秧机产品正在进行试制阶段;而水稻的田间管理环节,星光自走式植保机也已进入试制;在收获环节,除原有的全喂入履带式收割机产品外,还布局了半喂入收割机产品以及秸秆收获的履带式打捆机产品的研发,其中履带式打捆机也是国内首创的基于水田作业环境下的自走式打捆机产品,可以有效解决在水田泥泞环境下的秸秆打捆作业,而原有的全喂入履带式收割机还有效解决了稻油轮作的油菜收获问题;此外,粮食烘干机产品也于去年完成了小批量生产,2018年将向市场投放20T、30T及50T的产品。从星光农机的一系列产品布局不难看出,基于水田的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已经端倪初现。
星光农机的产品布局不仅一举解决了自身长期以来依靠水稻收割机单一产品支撑业绩的短板,还紧密契合了国家十三五关于农业全程机械化的发展规划。此外,还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其一,水稻作为我国餐桌的主粮,长期保持在4.5亿亩左右的种植面积,约占我国农业生产总面积22亿多亩的20%,按照耕、种、管、收、烘干全程机械化作业投入来测算,每亩水稻的机械化作业投入需要220元-250元,而我国大多数水田区(除东北地区外)的复耕率都是一年两茬,初步估算每年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而这1500亿元以上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收入,支撑的农业装备需求最少在800亿元以上。此前,我国履带式收割机每年销量在8万台至12万台之间波动,收割机产品的销售收入在100-150亿元上下徘徊,在解决水稻全程机械化产品布局后,星光农机在水田系的产业链收入天花板由150亿元左右提升到了800亿元左右,这无疑为未来的业绩增长提供了上升空间。
其二,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除了原有土地流转的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外,大量的新型农业服务组织涌现出来,这些新型的农业服务组织与过去种地散户不同的是,他们大多数需要基于种植作物的全程解决方案,这也与农业发达国家的农场管理模式十分相似。而目前国内有能力提供水田全过程解决方案的企业凤毛麟角,这意味着未来将形成水田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的几大“寡头”分割水田全程机械化装备市场,星光农机此次的产品布局,已悄然走到了行业前列。未来3年,农机行业将进入激烈的洗牌期,而行业洗牌最终拼的是产品和现金,从这两个方面来说,星光农机几乎已经“稳操胜券”!
其三,星光农机在水田种植区已经耕耘了14年,建立了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份的数百家经销和服务渠道,在产品销售和服务通路上已经没有障碍,基于水田区的产品链陆续部署到位,不仅提升自身的销售业绩扩展能力,还为渠道合作伙伴提供了更多获利商品。在当前,用户快速减少、各品牌渠道商竞争日趋激烈的场景下,星光农机不断向市场导入水田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中的产品,对于提升渠道获利能力、巩固渠道的忠诚度,抢占更多的用户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清晰的预见,未来几年,星光农机在水田区的产品竞争优势和业绩将逐步显现。
●多元化战略推动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并购重组融资平台优势渐显
如果说水田区的产业链布局是星光农机在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上下的一盘棋,那么自2015年上市以来,星光农机通过多元化战略,推进关键作物的全面机械化方面,又下了另一盘大棋。
2015年,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即定位在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等九大作物,聚焦在耕整地、种植、收获、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六个主要环节,围绕提升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和突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瓶颈”两个主攻方向,分作物、分区域确立推进各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要技术模式。星光农机围绕这一《意见》,悄然快速布局。2016年,星光农机通过收购湖北玉龙、江苏正工,成功实现了向压捆机、采棉机两大产品类别的延伸;而不久前通过设立全资子公司星光农机(河南)有限公司,并收购了两家企业的相关产品专利权,将公司业务拓展至自走式花生捡拾摘果机、玉米收获机(摘穗型、籽粒收、玉米青饲)、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和自走式青贮饲料收获机等四类新兴业务。
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布局,星光农机的产品已经覆盖到了九大作物中的水稻、玉米、小麦、棉花、油菜、花生等的六大作物领域。而并购完成后,星光农机的产品系列已经延伸到拖拉机、旋耕机、自走式履带谷物联合收割机、采棉机、自走式花生捡拾摘果机、玉米收获机(收棒、收籽、收玉米青饲)、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自走式青贮饲料收获机、压捆机和粮食烘干机等多个品类。公司形成了覆盖耕、种、管、收及收后处理的全程机械化产业链,新兴业务和成熟业务良性互动的产业架构,多产品生命周期迭代发展的综合性农业装备集群。
面对如此庞大和复杂的产业链布局,如何确保后期的产品迭代,将对星光农机形成考验。而在今年1月16日召开的“2018年星光农机誓师大会”上,星光农机首次向行业展现了涉及十几个产品领域的研发团队,星光农机研究院向外界坚定展示了其雄心勃勃的研发投入。毋庸置疑,农机行业在未来几年将进入残酷的洗牌期,一些没有产品和技术研发能力的企业将被宕出行业舞台,而星光农机通过行业稀缺的上市公司平台品牌优势,逐步形成了对于行业人才、技术、渠道、用户的凝聚优势,也许后期的“马太效益”会更加明显。
星光农机通过把握我国推动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契机,用近3年时间的产业布局,已经逐步形成了产业、产品、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据了解,星光正工的采棉机产品在新疆地区两年的用户作业体验,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认可,随着采棉环节人工成本的不断提升和机收率的逐步提高,未来在采棉机领域将大有可为;星光玉龙作为旱地作物打捆机产品的生产企业,这两年市场表现可圈可点,市场预期也非常不错。可以预见的是,将这些优势逐步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星光农机将形成较长一段时间的持续性业绩增长。
抓机遇: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企业未来之路
如果说2015年星光农机抓住了最好的机遇期,成为国内少数几家登录A股主板的农机企业之一;如果说星光农机抓住了过去3年国家推动我国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的机遇期,成为产业链和产业架构成功布局的企业之一;那么星光农机接下来要把握的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期。
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的核心目标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而农业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农业要做强,关键还是要解决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全程机械化,这对于农机企业来说仍然是发展机遇期。而乡村战略要大兴农村基础设施,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农机作业服务将会有更好的组织化、规模化的条件。
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会议提出了七条“之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在这些道路上,企业如何走出自己的机遇之路至关重要。星光农机作为一个有着“思考”基因的企业,也许有着一定的先知先觉。在布局大田作物农业机械化的同时,将目光投向了农业发展质量提升与供给侧升级的焦点上,提前践行了乡村振兴之绿色发展和质量兴农之路。
●工业模式跑道生态养鱼,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按照工业化生产管理模式,利用循环农业发展方式,在一个宽5米、深2.5米、有效长20米的工业水槽“跑道”内,让鱼在一个人造活水区内生长,循环系统、治污系统、投饵系统以及物联网的应用,在这样一个250立方米的空间内,最高可以放养几万尾成品鱼,而循环系统营造的水流,让鱼总是处在一个活水流动的“跑道”上不停游动,这就是星光农机“跑道”养鱼的解决方案。
这个解决方案,无论是对于土地空间的利用,还是养殖方式的创新,以及鱼生长的生态环境,都形成了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在“跑道”中养出的鱼不仅肉质鲜嫩,而且鱼的健康状况非常好。这一养殖模式正在星光的养殖试验基地进行测试,不久的将来,将陆续投放到养殖企业的应用中。
无疑,这是星光农机希望把握的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全自动工业温室大棚,探索高标准蔬菜种植模式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农业,工业化生产模式、科技要素投入将是必然趋势。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食品安全越来越高的要求,是农业生产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星光农机在探索高标准全程机械化、自动化蔬菜种植模式上,也进行了科研投入。
在一个全自动的工业温室大棚内,自行运转的生产线,温度、湿度、病虫害监测等各种物联网监控设备布满期间,这是星光农机正在研制的高标准蔬菜种植温室大棚,在这个大棚里种植的蔬菜,将与外部空间隔离,蔬菜种在有机质中,吸收的是有机营养液,全自动灌溉,不需要施用农药。
整合农机、农艺、科技资源,星光农机希望通过努力,走质量兴农之路。
如果说星光农机对于农业机械化的产业布局,是基于发展现实需要,那么在种植、养殖等领域的探索与布局,就是基于我国农业发展未来的需要,也是对我国强农之策的积极响应。
抢高阶:布局企业未来的科技竞争
仔细观察,我们能够发现,星光农机最近一次企业布局,是在河南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而此次成立的子公司,其核心意图是专利并购。据上交所公告,星光农机此次收购了濮阳农发和沃野农机两家公司名下的96项专利。资料显示,在这两家公司本次转让的96项专利中,主要包含四种产品品类,分别为自走式花生捡拾摘果机、玉米收获机(摘穗、收籽、收玉米青饲)、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和自走式青贮饲料收获机。其中与自走式花生捡拾摘果机相关的专利权合计 25 项(发明专利 9 项,实用新型专利 16 项),是本次收购资产的重点。
在国外,通过知识产权并购形成对公司未来竞争格局锁定的案例并不鲜见,而国内尤其是在我国农机行业,大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不强烈的当下,像星光农机这样能够通过专利布局形成未来竞争格局的案例应该是极其少见的。
据专利分析机构IFI Claims Patent Services发布数据,2017年美国专利商标局一共授予了320003项专利,同比增长5.2%。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148139件),日本(50600件),韩国(20970件),德国(15771件),中国(11224件)。其中,IBM连续25年成为美国专利冠军,中国的华为(1474件)和京东方(1413件)进入了全球前25名。2017年,排名前十位的巨头分别是:IBM、三星电子、佳能、英特尔、LG电子、高通、谷歌、微软、台积电、三星显示器公司。国际巨头之间的竞争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而专利和知识产权是科技实力的一个象征,可以说企业占据着科技和知识产权的竞争,才是企业的“高阶”竞争。
很显然,星光农机此次专利收购,最为看重的是花生收获(捡拾)机领域的知识产权。花生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我国花生种植面积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是花生种植大国和世界第一花生出口国。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花生种植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作业方式已日益制约我国花生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在机械化生产方面,目前花生收获属于明显短板与薄弱环节。按农业部的统计数字,至2016年底,我国花生机收率仅33.91%,远低于同期的小麦93.74%、水稻87.11%、玉米66.68%的机收水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正因为此,目前很多业内人士看好此市场。而从市场保有量来看,2016年底我国仅有花生收获机械15.07万台,而且绝大多数是简易型的牵引式机械。因此,推进花生收获机械化,既是落实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要求,也是提升我国经济作物产出效益的重要手段。星光农机此次在花生收获机械专利上的布局,无疑是希望在该作物领域抢占未来市场。
随着2016年以来农机行业深度调整,市场需求的下滑导致大批小规模、低水平的农机企业被淘汰,农机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升,为农机行业的整合提供了外部条件。星光农机在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耕、种、管、收及收后处理等环节上的全程机械化产业布局已经基本成形,公司也成为国内农机产品线最丰富齐全、为用户提供综合机械化解决方案最具实力的企业之一。
在接连几盘大棋落子后,着眼长远布局的星光农机已经成为国内一个非常具有想象力的农业装备航空母舰级企业,只要把握好乡村振兴战略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星光农机未来可期!
作者:马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