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互助县作业现场及蚕豆机收效果
■江帆
近日,由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收获机械化岗位专家、机械化研究室主任陈巧敏研究员领衔的食用豆收获机械化团队在蚕豆和绿豆机械化收获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该团队研发的多款食用豆联合收割机收获作业示范效果良好,品质和效率满足生产需求,为食用豆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蚕豆,别名胡豆、佛豆、罗汉豆、兰花豆等,其营养丰富、用途广泛,是我国主要的食用豆作物,其蛋白质含量30%左右,是豆类作物中仅次于大豆的一种植物蛋白资源,属于高蛋白、富淀粉、低脂肪作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西南和长三角等地区,种植面积约为1200万亩,年总产量超过160万吨。在主产地区,蚕豆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优势作物,具有“养人、养畜、养地”等三养功能,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用途现已形成原粮产业为主,精深加工、鲜食利用和饲草用、绿肥用多元化产业并举的发展格局。
当前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装备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取得较大进步,但蚕豆当前机械化生产水平较为低下,无法满足适度规模高效绿色生产需求,特别是收获阶段,大都依靠人工割晒(或摘荚)、脱粒和清选完成,作业强度大、生产成本高,部分产区因机械化水平落后而出现了种植面积萎缩的情况。蚕豆由于籽粒尺寸大、秸秆比重高,且成熟期不一致,在机械化收获作业时,极易发生籽粒破碎和较高的秸秆杂质,收获难度大,对机具性能要求高。
为解决蚕豆机械化收获难题,减轻豆农负担,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食用豆收获机械化研发团队自2017年组织成立加入体系工作后,在南机所所长陈巧敏以及果蔬茶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肖宏儒的指导支持下,秉承“集成创新,以点带面”的研究思路,积极从事蚕豆机械化收获技术研究及机具开发。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地域的蚕豆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路径和装备配置解决方案,通过对蚕豆株系—机构交互作用下的柔性体建模、机械作用下籽粒破碎损伤机理、蚕豆专用低损防堵割台、蚕豆脱粒清选装置自适应调节和适用于蚕豆联合收获的低损物料输送系统等方面进行研究,现已研发出4DL-4A全喂入式蚕豆联合收割机、5TC-130A移动式双驱蚕豆脱粒机及蚕豆割晒机,籽粒破碎率和含杂率均<5%,有力推动了蚕豆产业的提质增效。
绿豆作为食用豆类中的另一主要豆种,在我国种植面积超过900万亩,年总产量约为75万吨,作为一种药食同源作物,人们对其需求量正逐年提高,同时种植绿豆又能将养地与用地有机结合起来,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绿豆生产机械化生产技术薄弱,无法满足适度规模高效绿色生产需求,其种植面积明显萎缩。
针对这一现状,南机所食用豆收获机械化团队积极进行绿豆机械生产技术研究及机具研发,以缓解其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高等问题。日前,在河南南阳举办的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南阳试验站绿豆机械化生产技术培训暨现场示范观摩会上,现场展示了由南机所研制的两款绿豆机械化收获技术模式,分别为联合收获和分段收获。联合收获采用食用豆专用联合收割机一次性完成绿豆的切割、脱粒和清选过程;分段收获为利用割晒机将绿豆植株割倒、摊晒一定时间后,再通过捡拾脱粒机完成脱粒和清选,两种技术模式可根据不同的地域及气候特征进行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