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份的一场倒春寒,对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小麦来讲都算是一场不小的灾难,金丰公社“麦立丰”团队在跟踪试验时发现,很多田块近三分之一的小麦存在抽穗问题,这其中还不包括那些外观完好,但授粉失败的麦穗。减产已经是板上钉钉,具体减产多少,相信很多人也已经心中有数了。
所谓“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存储技术,对粮食安全的贡献同样十分的重要。既然产量已定,不可更改,那我们只能通过储存这一环节减少质量损失了,别以为小麦储藏仅仅只是个简单粗暴的体力活,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储藏环节做好了,能给国家节约大概400-700亿斤粮食,相当于额外开发了1-2亿亩耕地,意义重大!
图片拍摄于安阳滑县
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约有8%的粮食因为霉变和虫害等损失掉,损失量相当于2亿亩耕地的产量,数量惊人,国家粮库的损失量比例为0.12-0.20%,农户自己的储粮损失比例高达6%-9%,而我国大概5-7成以上的粮食储存在农户手中,按照201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2358亿斤计算,我国大概有370-778亿斤粮食存在损失掉的风险。如何妥善保存这部分粮食,减轻有限面积的耕地负担,和我们每一个农人息息相关!
小麦收获的季节温度较高,也是害虫比较活跃的季节,储藏时水分控制不合理,储藏空间选址不得当,入库时质量把控不严,很容易发生吸湿回潮、生虫、发热、霉变等问题,严重影响小麦的食用、加工及种用品质,下面对小麦储藏方面的知识做一下简单介绍,希望对各位“地主”们有所帮助。
一小麦储藏特点
1
籽粒裸露,无保护;
吸湿性强,易生虫害。
小麦种皮较薄,组织疏松通透,淀粉含量高,且含有大量的亲水物质,空气湿度较大时极易吸水,吸水受潮后种子呼吸作用增强,产生热量,放出水分,使粮堆发热产生霉变。受潮后的种子体积膨大变软,更易受到虫害侵袭,主要虫害有玉米象、谷蠹、麦蛾等。
图片来源自网络
2
后熟期长。
新收获的粮粒生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胚的发育也没结束,种子呼吸旺盛,发芽率很低,耐储性差,工艺品质不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储藏达到生理上的完全成熟,这一时期成为“后熟期”。大多数小麦品种后熟期在两个月左右,个别的在80天以上,一般白皮小麦短于红皮小麦。后熟期期间由于种子呼吸作用旺盛,粮堆容易发生出汗、发热、生霉的现象。后熟期过后,小麦品质和储藏稳定性都会明显提高。
3
耐热性较高。
小麦种子的蛋白质和呼吸酶抗热性较高,一定的高温范围内不会丧失活力,尤其没有通过后熟期的种子,耐热性更强。据有关试验证明,种子含水率在17%以上,在温度不超过46℃时进行干燥,或种子含水率在17%以下,暴晒温度不超过54℃,种子的酶活性不会降低,不影响种子的发芽率,食用品质反而会有所提高。
4
储存时间长。
完成后熟后的小麦呼吸作用微弱,低于其他谷类粮食作物,只要保存条件适宜,含水量低于12.5%时,常温下就可储存3-5年,食用品质无明显变化。15℃低温条件下更是能达到5-8年有效储存期,所以小麦是我国相当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
二主要储藏方式
1
充氮气调储藏。
在密闭粮仓内充入高纯度氮气,通过形成缺氧环境达到杀虫、防虫、抑菌的目的,同时延缓了粮食品质劣变速度,增加了粮食储藏时间,且绿色环保节能。该方式大大减少甚至不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虫,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大型粮仓采用此种储藏方式的较多。
2
低温储藏。
通过控制温度,使粮食处于15℃以下的低温状态,提高粮食储藏稳定性的一种控温储藏技术。可以预防和消除粮食储藏过程中自然发热现象,降低粮食呼吸强度,延缓粮食品质劣化,降低干物质损耗,且能减少化学药剂用量,降低粮食中药剂残留,有利人体健康和环境卫生,符合绿色储粮发展方向。和充氮气调储藏方式一样,符合世界粮农组织号召成员国逐步减少至全部禁止在粮食储藏过程中使用化学药剂的要求。但该方式对仓库的封闭性要求较高,运营成本较高。同概念又发展了准低温储藏、自然低温储藏等衍生方式。
3
常规储藏。
小麦趁热入库密闭保存,利用高温密闭、后熟缺氧、低药量熏蒸等手段杀灭玉米象、麦蛾、大谷盗、赤拟谷盗、谷蠹等害虫,通常采用磷化铝熏蒸的方式杀灭害虫,每立方米1-1.5g磷化铝粉剂,封闭熏蒸。
三小麦入库标准
要保证存储质量和存储时限,小麦入库时的质量关要严格把控,一般小麦入库标准指标以国标中规定的中等标准为准,主要的几个指标如下:
1. 种子含水量控制在13%以下;
2. 容重在750g/L以上;
3. 杂质在1.5%以内;
4. 不完善粒在6%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