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锡文院士领衔专家组成员实地调研
陈学庚院士领衔棉花组专家考察棉花生产情况
专家组组织开展水稻机械化插秧现场会
■张园
2018年,农业农村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每名专家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和专业特长,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和培训交流,为促进技术进步奠定了基础。以示范项目为抓手,不断完善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在全国全面创建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进程中,专家们更是悉心指导、科学评价,注重突破不同区域的关键技术,有力促进了农机化提档升级,为到2020年建成500个左右示范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水稻专业组先后赴东北稻区、长江中下游稻区和西南稻区,围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秸秆还田模式、优质稻米绿色生产、育秧和种植技术及模式、直播稻和再生稻发展现状、丘陵山区宜机化水稻生产以及社会化服务模式等内容开展专题调研,并与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对接,依据不同稻区的生产特点、全程机械化发展现状和趋势,基于各省区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从适用范围、区域特征、模式概述、技术路线、技术规范及机具配备、典型案例等方面进行总结提炼,形成《北方稻区单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南方稻区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西南单季稻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长江中下游稻区单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4套模式,为各地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了适宜的模式。为加快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这项重大引领性技术的示范推广,专家组还先后在黑龙江农垦和湖南赫山召开推进活动,观摩机具现场演示,开展培训交流。为加快攻克晚稻机械化栽植技术难题,研究探索技术路径,集成配套技术装备体系,加快促进晚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发展,在江西瑞昌开展了南方双季晚稻中大苗机械化移栽技术现场演示、培训交流活动,并针对技术的发展需求、现状问题、技术要领、示范推广等进行研讨,提出了对策建议。
玉米专业组有计划、有步骤、分区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专题调研、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一是调研“把脉”皖北鲁西南,针对黄淮海地区“三夏”小麦抢收时间紧、玉米抢种任务重,麦秸处理难、土壤耕层浅、玉米播种质量差、籽粒收获推进缓慢等症结和短板,提出第一要采用麦秸粉碎抛撒还田或留高茬秸秆粉碎浅旋整地的方式处理秸秆;第二要采取深松或深翻整地的方式合理构建有效耕层;第三要采取开窄沟和用“V型”镇压轮镇压,解决开沟破土面大、覆盖不严、镇压不实、出苗不齐等问题,提高播种质量。二是调研“问诊”川渝,尝试西南地区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硬骨头”该怎么啃,围绕西南丘陵山区地块较小而且零散和间套作模式,客观上导致“无机可用”“有机难行”,以及农机装备能力不强、投入产出效益不高等现象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三是调研“会诊”辽北,诊断东北春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模式怎样选,围绕深松整地、秸秆处理、免耕播种、籽粒收获等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短板环节开展技术培训和研讨,并根据不同区域玉米种植特点,凝练形成了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和东北春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
小麦专业组先后到黑龙江、河北、安徽、河南、陕西等地围绕小麦秸秆处理、机械化播种质量和抑制赤霉病蔓延等技术需求、适用机具应用等情况开展调研,深入分析小麦生产机械化种植面积和产量变化的原因。专家组起草论证了《黄淮海地区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小麦花生轮作区花生机械化播种和收获技术规程》等指导性的规范文件,以学术、技术交流促进小麦生产机械化工作,并在山东德州召开全国小麦小区育种机械化装备产品介绍暨播种机现场演示会,针对目前小区育种机械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难点进行技术探讨,明确了国内小区育种机械的现状、需求和方向。联合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在河南洛阳举办了“麦玉两熟区玉米秸秆还田暨小麦少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现场演示会”,有力推动了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装备及秸秆还田机械的发展和推广应用。经过努力,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一是在黄淮南片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研究秸秆细粉碎与均匀抛撒技术与机具,实现秸秆高效处理,提升土壤深层深翻技术与装备,构建优质土壤耕层、对播前地表进行深松、旋耕处理,防止病害蔓延。二是优化设计与改进2BDMF—2/7型小麦—玉米固定道免耕播种机,有效解决华北一年两熟区播种时秸秆覆盖量较大、易堵塞等问题。三是开展小麦带状旋耕宽幅播种机和小麦免耕宽窄行播种机、净地全量秸秆覆盖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促进提高小麦播种质量。
马铃薯专业组继续围绕全程机械化生产最薄弱的播种和收获环节,深入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研究分析我国马铃薯四大产区的全程机械化发展态势和制约因素,关注北方一作区机械化生产环节机械装备合理配套及生产应用技术配套问题,同时调研种薯切块机械和商品薯起收联合作业机械;重点关注西南一二季混作区马铃薯生产机械开发和应用情况,特别是适应丘陵山区应用的中小型机械装备;继续关注农机农艺技术融合,重点是适宜不同区域机械化生产的品种和高产高效栽培机械化生产模式;调研了解马铃薯产业相关情况等,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专家组认为,北方规模化种植区,要着力提高机播作业效率和可靠性,发展捡拾收获装箱(袋)机械和联合收获机械,并以自动化、智能化和导航为技术支撑,着力提高作业质量;西北干旱沟壑区,要着力解决地膜覆盖联合作业机械,重点发展水肥一体化节水机械化种植技术;西南丘陵山地区要着力解决小型动力与播种机、中耕机的配套问题,与当地农艺适应的机具配套;四是连茬种植区要着力解决土传病害问题,发展农艺倒茬结合的土壤整理与土壤消毒机械化技术装备;五是大规模种植区要着力发展与播种机械化配套的种薯切块机械化技术。
棉花专业组进一步分析我国棉花生产形势、研究发展对策。继续以残膜回收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为重点,推进农机、农艺、农膜相结合,开展耐候地膜试验研究和新型残膜回收机的开发与试验,为有效解决新疆残膜回收问题寻求新的途径。同时,由棉花组组长陈学庚院士建议,农业农村部农机化技术与开发推广总站牵头,联合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山东省农机推广站、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河北省农机推广站等单位组建技术攻关团队,在河北省南宫县、山东省无棣县分别建立200亩示范基地,引进借鉴新疆棉区成熟机械化技术模式,按照机采棉的要求,采用激光平整土地、卫星导航膜上打孔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新技术,以及苗期化控、脱叶催熟等管理措施,开展试验示范及适用机具生产考核,突破棉花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补齐棉花全程机械化发展短板;探索适合黄河流域农艺要求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加快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总结形成黄河流域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指导黄河流域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
油菜专业组注重农机农艺融合,在全国油菜生产区开展适机品种调研,遴选出了春油菜和冬油菜主产省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油菜品种;在新疆、甘肃、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江苏、湖北等地区,继续深入开展机械化直播、移栽和收获技术调研和培训指导,查找分析机具在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攻关方向;在湖北枝江召开了油菜收获机械化技术推进活动,提出解决油菜生产人工成本高、生产比较效益低、种植面积呈下滑趋势等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应从品种、农艺、农机三方面共同发力,加快推动实现机械化条件下的精耕细作,降成本提产量增收益。同时积极探索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促进油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先后在江苏镇江和安徽当涂召开了油菜毯状苗育苗技术培训和高效移栽技术集成示范活动,集中展示了油菜毯状苗育苗、标准化整地、机械化高效移栽等技术路线及配套机具作业效果,进一步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大范围推广,着力发挥重大引领性技术对油菜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制定了《2017—2018年度油菜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示范方案》,分别在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和安徽6个省(市)12个县开展以减肥减药和全程机械化为核心内容的集成示范,通过省工节本等措施,力争实现油菜籽增产增效目标。
花生专业组针对花生机械化生产需求,结合相关课题及产业实际,分赴河南、山东、河北、辽宁等地开展调研,深入田间地头考察花生收获装备作业情况,交流探讨机具作业质量,全面掌握和分析当前花生机械化生产的主要模式、主要机具的应用、新型产品的推广信息,了解花生大县的产业现状并提供技术咨询以及授课演讲。专家组还针对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开展技术和机具研发与推广,一是在河南信阳、开封等黄淮海花生主产区开展全量秸秆地花生免耕播种机研制和示范应用,有效克服人工清理秸秆费工费时问题,促进小麦等农作物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二是开展半喂入四行花生联合收获机、八行自走式捡拾联合收获机和四行牵引式捡拾联合收获机研发与示范工作;三是继续在辽宁锦州覆膜花生种植地区开展花生残膜回收机研发与示范,进一步提升技术性能和可靠性;四是开展基于农机农艺融合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方法的研究,重点突破残茬侧向导铺播种、低损伤高效率精量播种、农药专用精准施用、宽幅高效收获自动捡拾等关键技术,研制配套装备,建立全程机械化装备技术体系;五是加强重点肥料相关企业对接,完成“花生全程可控施肥技术研究”重点研发项目和机具研制,促进科研成果物化,为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新的技术与装备支撑。
大豆专业组进一步开展调研和模式研究。针对南方大豆产区种植模式多样、品种复杂、机械化水平较低、适用机具缺乏等问题,结合示范项目,选择南方具有代表性的湖北省5个县市开展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专项调研和指导活动,探索南方大豆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提出应筛选适合于机械化作业的、高产优质品种,推广大豆免少耕精量播种技术、大豆低损高效高质量收获技术,以及小麦大豆轮作、蔬菜大豆轮作等多种模式,提高种植大豆的效益,同时加大适合南方大豆种植和收获专用机械的研发和推广,增强机具适应性,提高作业质量。专家组在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开展了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活动,观摩了大豆收割、脱粒、秸秆还田等“一条龙”全程机械化作业演示,并围绕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大豆机械化播种机制创新、大豆耕整地、植保和收获技术等方面课题进行深入交流研讨,为当地调优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农民增收献智献策。在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主产区建立14个全程机械化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试验示范基地10万余亩,通过全程机械化综合技术集成与高效生产模式的研究与示范,带动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主产区生产水平的提升。深入内蒙古大豆主产区开展大豆抗旱保春播生产、大豆生产周年管理等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扎实推进大豆灭茬精量播种、杂草综合防控、机械化收获、秸秆粉碎还田、轮作休耕、大垄高台栽培等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为我国大豆产业振兴发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
甘蔗专业组围绕收获等薄弱环节,一是加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对广西甘蔗生产“双高办”基地建设、“两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及示范基地建设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和困难进行调研指导,进一步掌握近年来我国糖料作物种植面积、甘蔗种植机和收割机拥有量以及甘蔗综合机械化率等情况,并就深入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在技术模式、机具研发、部门合作、示范推广、蔗地宜机化建设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提出具休的技术指导意见;二是组织本组专家参加有关甘蔗生产机械化研讨会、展览和展示会,以及有关甘蔗机械化推进活动,就我国甘蔗收割机研发现状与对策等进行宣传演讲,促进甘蔗全程机械化发展;三是继续完善优化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进一步探索农机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甘蔗种植户、糖业生产企业共同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机制,针对甘蔗全程机械化推进的机制和技术解决方案问题、大型高效机械与小规模经营的矛盾问题、切段式甘蔗收割与进厂运输难等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四是参与制定《双高甘蔗机械化收获技术规范》《甘蔗种植机技术条件》《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应用指南》和《广东省农机技术推广读本》等技术规范和技术指南等技术资料,为开展甘蔗机械化培训提供技术支持。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令专家组备受鼓舞。2019年专家组将乘着政策的春风,继续围绕农机化发展重点、难点、热点,进一步凝聚力量,创新协作、励精图治,突破更多的技术难题,打造更多的典型样板,优化更多的解决方案,提出更多的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为服务乡村振兴、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更好发挥智库作用,为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