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许振林创新工作室” 在农田里创一流

发布时间:2019-06-06

由青海省总工会和农牧工会命名授牌的“许振林创新工作室”于2017年12月正式成立,全国农机推广系统中第一个以农牧机械技术创新和研发为主的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经过一年多时间运行,创新工作室成员增至18人,集成了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技术攻关、青海省河卡种羊场技术试验、青海林丰农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青海农机推广站技术推广、湟中县鲍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和门源北山兴源农机合作社技术实施的“五位一体”技术创新模式。

创新工作室冲破了体制机制中的束缚,人员选择有非常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为在行业系统内集中最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展集团技术攻关,提供了便利;专业人才和技术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最优化的组合,更有利于发挥科研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正常推广工作和创新工作相得益彰。

技术攻关聚焦短板弱项

去年底,在威丰种植家庭农场的马铃薯种植基地,青海省农机推广站进行了一次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验证试验。只见一台台残膜回收机穿梭在田间,清理着地里的废旧地膜,一会儿的功夫,田间残留的地膜就被清理了出来。

承担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验证的青海省农机推广站“许振林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许振林介绍,“这块地是全膜垄作,机子是残膜卷收机,这种机型起膜、收膜一次完成,适应于抗拉强度高、不易断裂的废膜……”

由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覆膜种植技术在青海省广泛应用,使用地膜后农作物可普遍增产30%—40%。据统计,2018年,青海省已有13个县共计110多万亩土地实现了地膜覆盖。

但因为许多地区使用的地膜较薄,加之庞大的覆膜面积,残膜回收成为一个难题,残膜留存于土壤中,极易造成地膜污染,地膜得不到及时回收,被耕翻入地,造成对土地的严重污染,并导致产量持续下降。而人工捡拾残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并且只能捡拾地表残膜、耕层残膜存留多。

解决残膜问题,实现农业的清洁生产,改善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识。

“相对于每人每天只能捡拾1—2亩的人工捡拾效率,机械化回收残膜的优势极为突出,按每天作业8小时计算,单机每天可作业40—70亩,如果机型选择适宜,可同时完成地表和耕层内残膜,拾净率很高。”许振林说。

“根据全省残膜回收机应用现状,农机推广站选择了湟中县多巴镇、互助县西山乡、民和县巴洲镇这三个具有典型示范效果的旱作农业区,作为残膜回收机验证试验地点。这三地也是全省玉米和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典型地区,几乎全部采用覆膜种植,极其适合针对短板弱项进行技术攻关。”青海省农机推广站站长何彦武介绍。

“这项工作虽然艰难,但我们工作室在规定时间内,将7个厂家的9种机型、15台机具,在三个点做了全面的技术试验验证,基本上把这些机具的情况、适应性全部了解清楚。我们又对三种不同厚度的地膜进行残膜回收试验,从实验情况来看,膜越厚越容易回收,留在地里的就越少。”许振林介绍。

这些工作的完成,为青海省推出适用机型、开展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民和县是青海省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自2008年推广全膜覆盖双垄栽培技术以来,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该县全膜覆盖双垄栽培技术90%为秋季覆膜,即秋季残膜回收后,在田间起大小双垄后,用地膜全覆盖越冬,来年春季在垄内用人工进行玉米点播。秋季覆膜很大的缺点是覆膜后,农机不能进田间作业,导致用工量大,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并且存在越冬破膜风险、肥效差、杂草和虫害严重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许振林创新工作室联合民和县农机站,从2017年开始,在民和县转导乡后坪村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生产工艺革新试验测试,采用残膜越冬春季覆膜,即来年春季播种前进行残膜回收和整地施肥起垄覆膜,这种新的生产工艺,蓄水保墒功效与秋覆膜不相上下,还延长了覆膜时间,缓解了劳动力的不足,颇受农民欢迎。

“春季覆膜比秋季覆膜的杂草减少了40%—60%,同时,玉米成熟后摘穗,有利于玉米的晾晒、脱粒,间接降低了人工成本和收获后的鼠害损失,肥效利用率甚至高于秋季覆膜。”民和县农机推广站站长张富英说。

“同样是机器覆膜,利用这项技术,一亩地比原来节省84块钱,如果和半人工覆膜对比,一亩地节省304块钱,这个数字是非常大的。现在民和县玉米覆膜基本上是一半机器一半人工,我们大概核算了一下,如果采用这项机械技术,产量和成本加起来,整个民和覆膜玉米这一块,可以节约7000多万,这是很惊人的数目。我们现在和甘肃临洮的企业合作研发了一款机子,做到了整地、施肥、起垄、覆膜、播种一体化,这样整个春季的作业,一台机器就可以全部完成了。”许振林由衷高兴。

据了解,针对农机化生产中的薄弱环节,2018年,在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农机推广站的大力支持下,安排专项经费,“许振林创新工作室”分别开展了《残膜回收机技术验证与选型试验》、《全膜双垄玉米生产工艺宜机化革新试验》和《门源油菜田杂草防控综合机械化技术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果。

“以门源为例,是油菜造就了门源百里花海的旅游奇观,其旅游观光属性日渐突出,但由于常年连作,导致油菜田杂草生长难以遏制,产量严重下降。根据门源北山兴源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要求,2018年,我们农牧机械推广站‘许振林创新工作室’将门源油菜田杂草防控综合机械化技术列入创新攻关内容。”何彦武介绍。

“这对我们既是创新的挑战,也是责无旁贷的任务。根据不同的试验结果,我们工作室制订了全新高技术含量的机械化绿色无公害杂草防控方案,在秋翻的基础上,引进了一种复式作业机械联合整地,一次代替过去的6遍工序,改变了繁杂落后、成本较高的状况。关键机具之一的中耕除草机已经设计完成,进入样机制作阶段,很快就进入实验阶段,完善定型后2019年投放市场。”许振林说。

机具研发突破瓶颈制约

在2018年6月举办的青海省枸杞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会上,德令哈市柯鲁柯镇万亩枸杞种植基地里,低空低量喷药无人机、履带自走式旋耕机、行株间自动割草机、多功能施肥机、自走式全方位喷杆喷雾机、刀片式枝条还田机等先进机具大秀“本领”,让现场观摩者纷纷赞叹:原来枸杞生产机械化还有这么多新设备。

据悉,青海省枸杞种植面积50余万亩,主要集中在海西州。目前省内枸杞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达上百家,但枸杞种植农机农艺结合不紧密,机械化生产机具严重缺乏,仍以人工作业为主,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劳务用工量大。同时,用工难、用工荒现象时有发生,已经成为枸杞生产发展的瓶颈。

都兰县夏日哈镇沙珠玉村朝阳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承善告诉记者,每到枸杞抹芽、剪枝的关键期,都要雇佣技术熟练的宁夏工人来完成这些工作。

“耕地、浇水、锄草、抹芽、剪枝、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采摘……这一系列工作下来,每亩枸杞地投入的人工成本超过3800元,其中采摘的成本差不多占到了总成本的一半。”张承善很无奈。

引进和推广枸杞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发挥农业机械在枸杞生产中的作用,逐步实现“机器换人”,是大势所趋。破解枸杞生产机械化难题,成为青海省枸杞规模化生产的主攻方向。

“这款枸杞专用的全方位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使用效果很不错,我们申请了发明专利,国家专利局已经受理了。”许振林介绍。

“以前,人工种植枸杞大大降低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和收入水平。采用标准化适机化作业模式,将成熟的追肥、行株间除草和高效植保机具投入到生产中,亩均劳动用工成本将节省1000元左右。”何彦武介绍。

“我们农机推广部门成立的创新工作室,汇集各方人才,重点进行枸杞生产机械化的技术创新和关键机具研发,加快推出我省的枸杞生产宜机化模式下的机械化集成技术,为机械化生产提供技术装备支撑。”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管理处处长王建元说。

不仅是枸杞产业,2018年,青海省农机推广部门还针对牧草、油菜、马铃薯等生产实际需要,研发了不同类型的适用机具。

由“许振林创新工作室”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联合研发的“自走式割草调制机”,是牧草收获中的关键机具,专收燕麦,是替代进口割草机的有益尝试,属国内首创。

依托创新工作室,研制出适用于油菜田的“油菜田中耕除草机”,配套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技术,在精准播种的基础上,实现精准化机械中耕除草。机械化除草,实现了油菜田杂草无药剂无污染的绿色除草方式。

由青海省农牧机械推广站主持、以“许振林创新工作室”为主体,联合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完成的《丘陵山区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已获青海省科技厅批准。据悉,项目建成后,将出台青海省丘陵山区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规程,预计推广面积5万亩,研制马铃薯捡拾机,建设马铃薯机械化资源库和机具共享平台,实现马铃薯产业化生产。目前,机具研发改进工作已全面铺开。

“针对农机研发方面的不足:一是薄弱环节的关键机具难题,比如马铃薯捡拾机、中小型联合收获机、残膜回收机、油菜中耕锄草机等;二是农机农艺融合后集成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难题。面对这些难题,我们工作室将不断争取相关专家加入,集中优势力量攻关。”许振林表示。

何彦武说:“工作室成立之前,已经拿到了12个发明专利,含金量很高,还有7个实用新型专利。2018年我们研发了13台机子,意味着有13个专利,这个量在全国来说,都是非常少见的。”

现场实训创新推广模式

“打破了以前囿于资金、人员的限制,采用灵活、高效的工作方式,去年,‘许振林创新工作室’开展了多项技术攻关、技术验证和机具研发工作,并组织召开了三次全程机械化现场实训活动,成效颇为显著。”王建元介绍。

“为了进一步提高技术培训效果,我们在培训模式上做了大胆创新,采用了以现场机具展示、作业演示和现场讲解相结合的现场实训模式,培训效果明显提高,受到了广泛欢迎和高度评价。”许振林说。

“许振林创新工作室”组织青海省海西州枸杞产区农机管理部门11名技术人员赴宁夏进行枸杞科研、推广和机具制造的观摩学习,就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试验示范及现场实训达成共识。

在海西州德令哈市举办的“青海省绿色环保农机化暨枸杞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现场实训”活动上,现场演示了除草、追肥、高效植保、枝干还田、烘干等25种农机具,并邀请有关专家就枸杞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与机具、技术推广等内容开展了专题讲座。

“许振林创新工作室”还承担了“全国牧草(燕麦饲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活动”海晏县燕麦饲草生产全程机械化实训现场的讲解,逐一演示了包括联合耕整地、免耕播种、割草调制、摊晒、搂草、打捆、捡拾、储运全过程机械化作业机具。

在青海省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田间实训现场机声隆隆,几十台现代农机具集中演示着马铃薯整地、播种、杀秧、收获、残膜回收等全程机械化作业。许振林说:“这次培训首次将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无人植保机等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技术纳入农机化技术推广范畴,充分展现了现代农业的巨大魅力,受到学员的广泛欢迎。”

展望农机化发展前景,王建元表示,“进入新时代,对农机化发展要求更高,我们农机人的使命也更艰巨。贯彻‘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从传统农机向绿色农机发展,只有更加努力,才能在新时代开创出农机化发展的新局面。”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