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深入贵州省惠水县羡塘镇红旗村红旗农机合作社开展跟踪调研,与理事长武明聪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讨论了该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情况。
一、武明聪的“四喜”
1.谷物烘干机投入使用2015年,合作社通过省级农机合作社建设项目购置了一台川龙牌5H-10双燃料循环式谷物烘干机;同时,通过县政府主管领导、农村工作局的沟通协调,电力部门为合作社安装了变压器,解决了三相供电问题,谷物烘干机于秋季正式投入使用。该烘干机每仓可加入含水率25%~28%的湿稻谷10吨,经过12小时的烘干作业,可输出含水率13%左右、达到安全贮藏标准的稻谷8.5吨。
武明聪经过认真测算,收获后的稻谷经人工自然晾晒至少需要2天才能达到安全贮藏水分标准,每人每天只能晾晒1吨稻谷,人工费按100元/天标准(工作8小时)计算,稻谷自然晾晒人工成本约为200元/吨。采取机械化烘干一仓稻谷8.5吨,需要两人作业12小时,人工成本约为35元/吨;烘干一仓稻谷耗电1850千瓦时,当地优惠电价为0.46元/千瓦时,电力成本约为100元/吨,综合烘干成本为135元/吨,节本幅度为65元/吨。2015年,合作社烘干本社种植水稻500吨,共节约成本3.25万元。同时,在满足本社烘干需求的基础上,合作社还向周边农户提供有偿烘干服务,收费标准为150元/吨,共有偿烘干稻谷300吨,实现服务收入4.5万元。仅机械化烘干一项,合作社就实现节本增收7.75万元。
当地干部群众反映,机械化烘干技术不受天气影响,解决了农民晒粮的后顾之忧,减少了粮食发霉变质损失以及自然场地晾晒造成的污染损失,提高了粮食品质和附加值,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对保障粮食安全起到了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机械化烘干技术的推广应用节约了晾晒场地,减少了农村道路晒粮现象的发生,有利于农村道路畅通和降低交通事故隐患。
2.水稻秧苗销售供不应求红旗合作社采取机械化集中育秧的方式,实施标准化管理,秧苗质量比较有保障,既保证了机插秧作业,还可为人工插秧提供秧苗。为了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作用和规模化生产优势,惠水县农工局与红旗合作社等几家规模经营主体协商,将他们的联系方式在县政府门户网站予以公布,借力“互联网+”供应秧苗,合作社在当地的知名度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周边个体农户直接向合作社购买秧苗。部分农户提前到合作社的秧田选好秧苗,在选定区域做好标记提前订购;部分农户只需要打个电话,合作社就将水稻秧苗和机耕、机插秧作业服务送到田头,农户不用下田就轻松完成耕种作业。2015年,合作社水稻秧苗销售供不应求,每盘秧苗售价由2014年的8元提高到10元,累计销售5万多盘,达到近几年来的最高峰,仅此一项合作社增加收入10余万元。
3.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2015年,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地土地流转费均价降到500元/亩以下,比2014年降低200元左右;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成本也有20元/亩左右的降低,抵消了上升的20元/亩左右的人工成本。总体上看,合作社的生产成本有所降低。同时,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惠水县全面开展,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了政策宣传力度,农户对土地流转政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有所提高。随着谷物烘干机的投入使用,打消了粮食晾晒的后顾之忧,武明聪的信心更足了。今年合作社新购了2台福田雷沃704拖拉机和3台碧浪4LBZ-150履带式半喂入收获机,并计划购买全喂入联合收获机,计划再流转部分土地,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作业辐射范围。
4.成为国家干部武明聪不仅是合作社负责人,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扎实开展创建“五好”基层党组织活动,使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增强,村里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不断提高,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合作社成立以来,武明聪在合作社生产经营之余,积极向村民宣传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开展社会化服务,为贫困农户免费作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带动当地农机化水平的提高,支持农村劳务输出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武明聪不只懂经营,也有过硬的农机操作和维修技术,经常有周边的农机户前来请教学习,他多次应邀赴邻县指导机插秧作业,还在省级农机化现场作业观摩活动中进行机插秧作业演示,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机致富带头人。
近年来,武明聪先后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和“贵州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由于贡献突出,他今年成为全县5位享受副科级待遇的村党支部书记之一,由农民转变为正式国家干部,我们也由衷为他感到高兴。
二、武明聪的“四忧”
在向我们报喜的同时,武明聪对合作社下一步的生产经营发展也表现出一些担忧。
1.烘干设备一次性投资大、利用率低在享受农机购置补贴及相关项目补贴后,合作社购置该套烘干设备投资7万元,配备变压器等专门的电力设备投资8万元,安装设备进行库棚改造投资2万元,一次性总投资达17万元。目前,该套设备主要用于水稻烘干,受水稻收获季节的影响,该设备在一年中的实际烘干作业时间只有45天左右,其余时间都闲置,利用率较低。机具闲置的10个多月,合作社每月都要向电力部门交纳电损费,又是一项非作业支出。设备的购置、使用和维护投资较大,如果设备得不到有效利用,无形中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2.育秧床土取土困难、基质育秧尚未实现先进的育秧技术与高标准的秧苗素质是水稻增产的关键。目前,合作社虽然实现了机械化集中育秧,营养土的制备也实现了标准化管理,提高了水稻秧苗的质量和对机插秧作业的适应性,但随着合作社自身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秧苗对外销售量的增加,育秧床土的取用越发困难。同时,在技术先进地区适用的基质育秧技术具有区域适应性,贸然引进照搬具有较大风险;加之合作社缺乏技术来源和支撑,这些都是合作社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制约因素。
3.订单作业尚未实现、存在管理风险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合作社承担的管理风险也进一步显现。由于在个体农户中尚未实现订单式生产供应,合作社在2015年对秧苗销量预估偏保守,同时受机械化育秧床土取土难的困扰,育秧规模不足。许多计划外的周边农户慕名而来求购秧苗,合作社自身所育秧苗无法满足需求。情急之下,武明聪只得临时从周边县、乡流转收购再供应农户。这样一来,增加了流转过程的人工和交通等成本,制约了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但武明聪表示没有订单又不能盲目扩大育秧规模,否则造成的损失更大。
4.工作责任和压力增大、人手不足武明聪成为国家干部之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和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许多新成立的合作社负责人经常前来求教农业机械化技术和生产经营方面的经验,他总是热情接待。目前,合作社引进人才困难,愿来的人不多,为了分担工作压力,武明聪开始将合作社的一部分工作交给年轻的两个儿子承担,又担心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不热情不积极,在社员中的威望不高,再加上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不足,不放心给他们压太重的担子。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联系点的调查,我们有以下思考和建议。
1.加快推进丘陵山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据惠水县农村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5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32.85万千瓦,拥有各类农机具3.8万多台(套),其中适用于丘陵山区小地块的微耕机增长迅速,保有量达到8500多台;插秧机165台,联合收割机70台,同比增长10%和7.7%。2015年,全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其中水田机耕水平90%,水稻机收水平80%以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该县通过省级项目引进了2台谷物烘干机,填补了粮食机械化烘干环节的空白。但是总体而言,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仍然不高,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生产的一些关键环节机械化发展还比较缓慢。特别是水稻机插、烘干更是薄弱环节。为满足广大农民发展机械化的需求,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大力示范推广基质育秧、机械化烘干等新技术,推进各个环节机械化技术的组装配套,形成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加快推进南方丘陵山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2.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以红旗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合作社,已经成为当地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为当地解决“水稻谁来种?怎么种?”问题提供了现实的答案。但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合作社的运营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如果无法在人员、资源、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相适应和匹配,合作社有可能面临因生产经营规模扩大而导致的风险。丘陵山区要把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引导、规范、扶持和服务,优先安排他们承担财政支农和基本建设项目,促使农机购置补贴、报废更新补贴、作业补贴等资金向他们倾斜,协调解决他们在用地、融资、土地流转、机库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难题,支持、指导他们引进试验基质育秧等新技术,提高烘干设备利用率。特别是要大力开展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加大对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不断增强其作业、维修和经营、管理能力,有效提升农民职业化素质能力,培养、扶持更多的“武明聪”成长起来,为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有力支撑。(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 杨宏伟 王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