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富来威吴亦鹏:推广机插秧风雨路上十二载

发布时间:2019-01-17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当我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因为大雾的原因,我已经在机场苦苦等待了7个多小时;发达的现代航空技术尚且受制于天气,农业更加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工业革命以后,农业机械的出现,农业生产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日本韩国已经基本完成水稻生产的机械化。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推广“新一代高性能水稻育插秧技术”。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机工作者,有幸参与了这一幸福历程。

已故著名农机学者赵匀教授曾经指出,插秧机是农业机械领域最为复杂的产品之一,由于秧苗是有生命的,它不仅在栽插秧苗而且要保证秧苗到大田成活。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我们作为插秧机的制造者,辛苦并快乐着!

结缘农机 纯属领导的安排

我的童年在江苏南通的农村,说实话,小时候的农村到处有手持钉耙锄头弯腰曲背干活的农民,但是,很少看到农业机械的使用,想得最多的是如何逃离农村到城里面工作,绝没有想到我的工作会与农业机械有关。

我工作单位的前身是地区农机修造厂,但是,我去的时候已经是机械工业部定点的内燃机制造企业;一个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年轻人很珍惜国有大型企业的工作机会,刚刚三十多岁就担任了副总,过了几年,公司与相关高校合作开发插秧机产品并决定成立一家新的公司,可是那些资历比我老的领导比不愿意离开已经熟悉的岗位,阴差阳错,我被领导安排到了一个全新的岗位------富来威公司总经理。

一个全新的公司给了我施展宏图的机会,我把插秧机作为改变农民生活方式的机会,2006年4-5月间,我在安徽的含山等地演示机械化插秧,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妇女,抱着她的孩子在田岸边看着她的父亲用我们的插秧机插秧,我亲眼看到,她那并不靓丽的脸庞露出非常甜美的微笑,仿佛在告诉她那不会说话的孩子,我们终于不用腰酸背痛地去插秧了。好几次,我都用这张照片,给我的同事讲我们富来威人的梦想---让中国农民用上我们自己的插秧机、让我们的农民插秧不再是负担!

untitled.png

创业初期,工作难度非常大,许多农户并不接受机械化的种植方式;我们把提高产品的性能指标作为首要的工作任务,2007年9月10日,农业部农机化司所属有关协会在北京公布了《全国水稻插秧机生产作业效果综合测评报告》,富来威插秧机数项指标名列国家水稻插秧机生产作业效果综合测评第一。

产学研合作 成就了我们的二次创业

手扶插秧机是插秧机领域的入门级产品,日本70年代末已经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依靠的是乘坐式插秧机。接触农机不久,我希望生产更高端的插秧机产品。

2007年下半年在农业部南京农机化所的一次会议上,遇到中国农机行业的专家赵匀教授,赵老师是国际知名的机构学学者,长期从事插秧机的分插机构研究,我们一见如故,他同意把插秧机的专利技术转让给公司,并帮助我们使用他们自行研究的软件技术开发新的插秧机产品。我们还非常幸运的得到了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支助;在政府的支持小,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在2010年高速插秧机通过了江苏省农机鉴定!

与赵老师所在浙江理工大学大学合作后,我们与江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一系列涉农高校也展开了一系列合作,通过多方位的产学研合作,企业的研发实力得到提高,公司成立了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添列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2017年开始,我们有机会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三五智能农机专项,我们有机会开始了智能插秧机的新征途。2018年6月,在江苏兴化的全国首次全过程无人农机作业展示中,我们有两台设备与相关企业、高校合作下地演示,CCTV、人民日报均有报道!北斗导航的应用、IT技术的支持也许是中国插秧机弯道超车、赶超先进的机会;我们和千千万万的农机人一起在撸起袖子加油干!

国际合作交流 使我们跨入全球化经济的大潮

改革开放对于老百姓来说,最大的变化是我们可以一下子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2008年第一次有机会走出国门,与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代表团参观考察日本与韩国的农机展览会以及农机企业;在首尔展览会期间看到韩国的中小型农机企业非常多,产品也非常精致,与国内展览会的小企业产品有较大的区别,韩国在忠北郡的一家企业邀请我去考察,时值金融危机,公司研发中心晚上8点多钟还灯火通明,企业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公司的供应链与物料也令我感慨万千。

我觉得中国的中小型农机企业师从日韩是一个方向,日本几个大的插秧机企业已经完成在中国的产业布局,婉拒了我们的合作邀请,我们继而转向韩国,实际上,韩国的许多农机企业也是师从日企;很快我们与韩国企业达成协议,我们第一批学员两个月后抵达韩国仁川机场,一群来自中国江苏的农机技术员开始了装配、维修、技术、市场服务等多领域的全方位学习之旅。

untitled.png

与日韩企业学习技术的同时,也时刻受到他们“国际化”思维,不仅是大公司注重拓展国际业务,一些非常小的韩国插秧机配件企业在中国、菲律宾都有办事处;供应链全球化、销售市场全球化已经成为先进农机企业的标配。

很快,我们开始主动出击,从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周边国家起步,我们从培训育苗开始,目前已经在30个国家实现销售,成为全球化大潮中的一员。今年10月份,在武汉的国际农机展览会,遇到日本的农机专家岸田義典先生,正是当年我去日本时热情接待我们的老朋友。岸田对于中国近10年来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快速发展给予了表达了高度评价,中国幅员辽阔,水稻种植的农艺复杂,目前水稻机械化种植达到48% 的水平实属不易!展览会期间,我有机会与到中国访问的日本农机友人交流,多家水稻机械化除草的企业展示了他们的产品,而机械化除草在中国几乎还是空白!看来中国水稻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的路还很长,且行且学习!

密播稀植 下一代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方向

进入2018年,中国的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进入了平缓期,一方面水稻收购价小幅下调,另外一方面,播种面积也有所减少,农民对于机插秧技术推广心理预期有所下降。目前看来,机插秧最大的“痛点”在于水稻育插秧技术的前期投入成本偏高,那么是不是有技术办法可以降低前期育苗成本从而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收益呢?实践证明,“密播稀植”是有效的途径。

“密播稀植” 是指在水稻育苗播种阶段增加播种量,移栽阶段减少取秧量,大幅度加大株距,减少单位面积苗盘用量,产量持平或略有增产,最终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水稻育插秧新技术;目前,在日本已经大面积推广。

在播种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增加播种量。由原来的100-150克增加到220克,甚至到300克。在培育壮苗方面,对苗要求,与普通育插秧技术是一样的。苗的高度控制在12-15cm。一般来说,由于小苗移栽,播种量增加了,成毯性较好,与普通育苗相比,可以适当减少育苗期,其具体的时间需要根据品种、天气确定;特别注意的是,由于采用小苗移栽,需要提前确定好播期,根据移栽的时间来具体确定,否则小苗生长很快,将不利于采用密播稀植!日本的资料显示,天气和品种适宜的话,14天左右,就可以开始移植了。

2018年的6月份,我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的试验基地开展“密播稀植”的试验,第一个阻力是当地的农户,他们认为苗太少,收成一定不高;好不容易讲通了,可是我们刚刚开始插秧机的时候,他又在后面补苗;好在结果还是非常不错,我们算了一下,少投入10多盘苗,同时多收获10%,老百姓每亩多赚了200元!11月初的时候,老农看到我,态度完全不一样了!下一步技术推广开了,

农机情怀 支撑我们度过寒冬走向未来

2018年的农机行业,从数据看大幅下滑,有专家讲农机寒冬来临,在这个被冻哭的冬季,最暖人的新闻可能是年底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农业机械化与农机装备转型升级的文件;中国农业大学的杨敏丽教授在一次论坛上讲过,中国农机工业利润率较低,支撑农机企业家投入的应该是农机情怀,看来,与这些农机企业家一样有情怀的是我们的政府,孜孜以求农业的机械化升级。

untitled.png

回顾过去,我们的工作有艰辛,技术推广初期,农民不理解、不认可,2006年在湖南有农户把机械插完秧的苗踩了重新人工插;当然也有快乐,湖北的第一代用户黎志诚以及仍在湖北枣阳农机推广战线的王方成老师都曾经给我们写打油诗,“机械插秧机就是好、 农民都用富来威!” 湖北潜江农机的朱星桥局长,语文老师出生,“上联民族情、下通农民心”的评价就出自他的手笔!

回首十二年的农机工作历程,收获颇多;今年,富来威的品牌被中国农机协会认定为最具影响力品牌;企业的产品被认定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杰出产品;我本人被评为江苏省农机行业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功勋人物,虽然受之有愧,但是,也反映了行业对于我们工作的肯定!

中国是世界稻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很早就发明了与插秧有关的农具与农机;我希望我们制造的插秧机能服务于更多的农民朋友,为他们的水稻种植增加更多的收益!继续为中国水稻的连年丰收再做贡献!(吴亦鹏 南通富来威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