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一向响应国家“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促进世界农机合作与交流,促进中国农机企业融入国际合作,打造国际经济贸易交流平台。7月24日下午在全国农机流通工作会议上举办的农机国际化研讨会,就是协会国际化策略的又一实践。
中国农机企业应着眼印度市场需求
近期,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与印度方面合作密切,曾多次互访,在去年的中国国际农机展上召开了首届中印农机峰会,今年协会又组团出访印度,参加了第二届中印农机峰会。《农机市场》杂志社社长如一首先向与会代表分享了印度农机市场信息。
印度农业部统计的数据显示,该国耕地约为1.8亿公顷,而其全国人口超过13亿,居世界第二位,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2%。印度主要粮食作物有稻米、小麦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棉花、黄麻、甘蔗、咖啡、茶叶和橡胶等。
印度农机化率略低于我国,为40-45%。该国农机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大中型企业仅占10%左右,农机行业复合年增长率5%。产品包括拖拉机、微耕机、联合收割机和农业设备,从耕作到收获和脱粒比较完备。印度拖拉机制造在世界上很有名气,排放标准相当于欧三,拖拉机最近5年平均产量55万台,微耕机5.5万台,其中拖拉机出口平均每年7万台。销售方面,拖拉机年销量50万台,微耕机5.5万台,播种机1.5万台,水稻插秧机3000台,动力除草机3.5万台,联合收割机3500台,收割机1万台,土豆挖掘机2.5万台。印度的很多中小企业,既是生产商也是进口销售商,或者贴牌生产。
印度对于购买农机也有补贴,国补为30%左右,但是单台金额不超过500美元。印度有30多个邦,含中央直辖区,有些邦也有补贴,或低息贷款。凡是补贴农机具都需要检测鉴定,如果不参加补贴,则不需要检测鉴定,和我国基本上是一样的。
印度各个邦都有农业农机展会,相当于地区农机展,但据了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全国性的农机展会。印度主要农机展会有6个,包括哥印拜陀展会(www.agriintex.codissia.com),每年一届,今年于7月12-15日举办;新德里EIMA展会(www.eimaagrimach.in),两年一届,今年将于12月5-7日举办;普纳展会(www.kisan.in),每年一届,今年将于12月11-15日举办;昌迪加尔展会(www.agrotech-india.com);班加罗尔展会(www.agritechindia.com),每年一届,今年将于8月30日-9月1日举办;那格浦尔展会(www.agrovisionindia.in),今年将于11月22-25日举办。如一介绍说,印度的展会,基本都是农机和农资联合展会,参展商在300-500家,只有普纳的参展商数量较多,为800多家,其中农资展商比例高。展会农民观众较多,如普纳和哥印拜陀展会,很多经销商参展。国际企业参展的也比较多,特别国际巨头,因为很多已经在印度设厂,如约翰迪尔、雷肯、马斯奇奥、久保田等。
据了解,印度目前需要小型土地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大型土地的;需要轻松低息融资而不是农机补贴;需要一致性的优质产品而不是一份好的农业鉴定报告;需要多种作物共享的机器和复合农机具。印度方面希望通过定期国际国内交流培训,参观国内外的行业展会,来寻找农机具的解决方案,包括技术转让、技术支持等,需要新概念的推广和示范。印度农机制造商协会认为,政府应该减少或取消补贴并使用这些资金降低贷款利率,加大投资基础设施,主要是道路、电力供应、灌溉、储存(冷藏)等,应大幅增加维修服务中心的数量。该协会还提出,应该更多的研究和开发小型农场机器和园艺机器,支持山地农业的机械化,提升农业机械的管理和运营水平;应支持出口,给予农业机械特殊退税方案,贴息或投入技术改造基金,提高企业的产量和制造能力。
如一还介绍,未来印度农机市场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种床设备、动力耙、翻转犁、植物保护设备(包括果园喷雾器)、动力除草机、气动精密播种机、蔬菜移植机、水稻插秧机、灌溉(滴灌)设备、大喂入量收获机、履带式收割机、采棉机、甘蔗收割机等。
农药行业海外市场开拓分享
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村、农业,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与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于2019年5月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本次研讨会上,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秘书长郭卫在演讲中阐明,农药行业海外拓展与农机企业目标群体一致,主管单位一致,需求一致,因此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郭卫首先介绍了农药行业开始走出去的三个阶段。他称,1990-2000年是进出口的代理阶段,2000-2010年,企业自主出口带来格局的变化,而2010至今,则是我国农药企业全球布局的开始。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在海外拓展方面拥有两个平台,即每年十月在上海举办的ACE展会和海外自办展会。ACE展会目前4.2万平方米,观众人数达3万人次,其中2000多位是来自80多个国家的采购商,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具有官方色彩的农药贸易展会。2019年,该展会正式设立农机出口专区。在海外自办展会方面,已主办过展会的国家包括俄罗斯、泰国、乌克兰、缅甸、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秘鲁、埃及、越南、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哈萨克斯坦和菲律宾等,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已与9个国家12个行业组织签署合作协议。
郭卫认为,农机农药企业携手出行,首选目标应是亚洲国家。除了销售路径短、售后服务成本相对较低等一优势外,中国与亚洲国家作物相似度高,且这些国家普遍政治环境好,与中国友好,用户又普遍贫穷,对价格敏感度高,与当前阶段我国农机企业“走出去”的需求较为匹配。
郭卫重点介绍了缅甸农业农机市场情况。他称,为推动以农业为基础的各产业发展,缅甸正采取措施加速农机化进程,计划将农机化水平从现在的23.34% 提高到2030 年的75%。目前缅甸农机化发展水平不高,主要以手扶拖拉机、动力耕整机、割晒机、脱粒机等小型农机为主。缅甸国家农机局和合作社现有近8000 台拖拉机,合作社还有10000 多台手扶拖拉机,全国农机具保有量30 余万台,其中国家所有约占10%,私人所有约占90%。该国对小型农机需求非常大,需大量进口。缅甸政府已免除了农机等农用物资的进口关税。缅甸私人农机销售企业也很多,其中的007,Gooebrother,Yeeshin 等华侨公司规模较大,主要销售中国、印度、日本的小型农机。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在缅甸举办亚洲国际农业展览会暨植保高峰论坛。作为农化行业在缅甸唯一的专业展览会,从2013年开始,该展会在缅甸仰光、内比都和曼德勒等城市多次巡回举办并取得圆满成功,不遗余力地为中国农化企业开发和拓展缅甸市场铺路搭桥。经过6年的耕耘,该展会已经发展成为缅甸当地首屈一指的农用化学品专业展,在缅甸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辐射缅甸周边国家。
郭卫还介绍了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在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哈萨克斯坦和印度等亚洲国家举办国际农业展览会和植保高峰论坛的情况以及该协会在哥伦比亚举办美洲国际农业展暨植保高峰论坛的情况。他表示,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与中国农机流通协会精诚合作,愿为农机企业“走出去”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我国农机“走出去”现状与展望
如果说前两位演讲嘉宾的分享偏重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本次研讨会另外一位发言人,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科技管理处副处长张萌则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机“走出去”的现状并做出展望。
张萌介绍说,我国“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成效显著,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并长期保持至今。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转型升级,化解过剩产能,我国力促“走出去”战略实施。我国农业机械化及农机行业发展迅速,为“走出去”奠定良好基础。但在农机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加快“走出去”战略实施,其中包括农机市场结构性不平衡,部分趋于饱和,国内外企业竞争自由化,市场竞争加剧,整体技术水平还不高,亟需提升,全球化布局不足等。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机“走出去”的主要形式仍然是农机产品出口贸易;对外投资方面,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布局实施,但整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当前,我国农机产品出口特征包括出口贸易规模增长明显,但增速放缓;区域分布总体分布一致,部分变化明显;国别分布趋于发散,部分稳定,美国、日本、印尼、德国、越南、意大利、印度等稳居前十;零部件出口占比三分之一左右,等等。在农机产品出口竞争力变迁方面,播种、栽植与施肥机械,农用运输机械,植保机械,内燃发动机及其零配件,发电机组及其零配件5类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增长趋势明显,与主要农机产品出口国(地区)相比,中国农机产品出口竞争力存在一定优势,但出口竞争力优势逐渐缩小。从出口总量上来看,我国对66个国家的农机产品出口实际贸易额与理论贸易额比值为1.20,为“潜力开拓型”,说明我国农机产品出口贸易仍具备一定潜力,但增速有可能会放缓。
张萌称,“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农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机遇。亚非拉地区市场前景较为广阔,国产农机较为成熟、企业具有竞争优势。亚洲主要作物是水稻、玉米、小麦,非洲的五类主要作物是玉米、高粱、谷子、木薯、花生,拉美地区的主要作物是大豆、玉米、甘蔗。我国与其相关的大部分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已经成熟,相关本土农机产品已经大量销售并广泛应用。同时,中国同许多国家签署了双边经贸协定。中国农机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机制安排及其所创造的相对有利条件,扩大在相关国家中的投资。
但张萌同时表示,农机“走出去”也存在一些问题。他特别提出,出口贸易方面,2013年取消了农机产品出口商检制度,其本意是促进企业产品出口,然而对于农机产品来讲实际效果却并非如此。众多接受调研的企业反映,出口商检制度的取消使得大量国内市场上的二手机械出口或者是走私国外,而这些产品往往以一次性使用为目的,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结果就是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声誉,使得本该销售良好的企业产品无法在国外市场上获得应有的份额,大大阻碍了企业的产品出口。
对外投资方面,据悉国内某知名农机企业曾经在非洲某国开设了一家子公司,其运营机制较为自由,很快适应了当地的各种环境,并且逐步占领当地市场,盈利颇丰。然而,由于该企业为国有企业,其海外子公司的资金流向不易核查,因而根据有关规定最终该子公司被迫关闭,白白丧失了经营良好的海外公司,放弃了该国广阔的农机市场。
另外,我国部分农机企业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只追求短线收益、不注重长期效益,国外市场针对性调研不足的问题;一些国家投资环境存在障碍;语言和文化障碍也仍然是我国农机企业“走出去”,特别是至亚非拉地区的主要障碍之一;且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我国农机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较为强大。
因此,张萌提出政策建议,包括创建协同风险管理和应对机制,理顺体制机制;将农机纳入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集团走出去”;加强国外市场针对性调研,重点持续扶持几家企业;完善金融财税支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形成人才队伍支撑;加大农机科研支持力度,提升农机产品质量水平。
此外,在研讨会上,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国际部副主任孙璨还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一些有特色且与我国农作物生产条件较为适合的国外新型机具产品,包括耕整地机械、甜菜收获机、巴旦木收获机、免耕播种机、畜牧机械、捡石机与碎石机、碎枝机等等。与会代表对这些机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能够看到他们将其中最适合中国用户使用的机具引入我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