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农机二十载 无愧青春展风采——记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第一农机化技术推广站站长王敏

发布时间:2019-12-28

在全国欢庆新中国70周年华诞、迎来2020年元旦之际,第三届“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在迎接新年的希望中遴选发布,热烈祝贺王敏作为全国农机推广系统的优秀代表成功当选!

20191227143236815001.jpg

为了梦想的抉择

他,是一名退伍军人,用军人特有的作风带出了一支能打善战、甘愿奉献的队伍。他所在的农技站,承办了全国玉米、小麦、大豆全程机械化推进现场会,在全国农机推广技术人员知识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二名战绩,连续五年荣获全省农机推广工作先进单位。

他,是一名中共党员,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时时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他本人先后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十佳农民满意农技员”,宿州市十佳农技推广员等多项荣誉。

他,二十多年来深情藏沃土,默默奉献在农机化技术推广第一线,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为民服务,助农增收”的赞歌。

他,就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第一农机化技术推广站站长王敏。

出生于70年代农民家庭的王敏,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亲身经历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千辛万苦,从小就对农业机械有着特殊的向往。当初从部队退伍,他怀揣着三等功证书、汽车驾驶技术和文秘写作技能,完全可以在城里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然而,他却不顾亲朋好友相劝,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到埇桥区农机局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农机人。带着追逐的梦想,他凭着“想把乡亲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激情,一干就是二十多个春秋。

“梦想都是奋斗出来的。要想靠奋斗实现梦想,就得有奋斗的本领。”王敏说,农业技术是个硬碰硬的工作,在指导群众实际生产过程中,每个技术人员都必须参与生产实践,必须现场解决各种技术问题,这就需要农技人员不但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否则就会在生产实践中“摔跟头”。自打走上农机岗位后,王敏就潜心学习农业和农机知识,向书本学、向农业专家学、向农机专家学。特别是2012年他被任命为埇桥区第一农机技术推广站站长后,学习就成了他每天必修的课程,坚持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如今,他已成为宿州市小有名气的农机农艺“土专家”。

创新服务解难题

2013年,墉桥区二卜乡葛林村的村民雷修春成为王敏包扶的科技示范户,经过与雷修春的深入交流,根据他家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帮扶计划,流转土地、选购机械、完善制度、开展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服务……,几年的帮扶,雷修春的合作社成为省级农机示范社,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流转土地从原来的500亩发展到1500亩,从原来租赁的场地发展到自己独立产权的具有办公、生产、产品初加工功能完备的1000多平方的场地,机械百年原值近300万元,带动多户农民脱贫致富,成为致富带头人。其生产的“春雨”牌玉米成为宿州市驰名商标,年收入近200万元。

1.jpg

多年来,王敏依托全国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鼓励技术人员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而且所有职工轮流当老师。他经常组织技术人员现场学习各种机械化技术演示,不断提高全站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服务本领,为农机化技术在实际推广中打下坚实基础。为有效拓展新技术和新机具推广新途径,他按照“农机人员直接到户、指导服务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推广模式,在全区选择一批生产技术较好,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户,组织农机科技人员长期定向帮扶。

从2012年至今,在他的带领下培育了2000多户农机科技示范户,全区26个乡镇、163个村都派驻了农机科技指导员,针对农民技术需求,开展一户一策的技术指导服务,构建了“专家组+技术指导员+农机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农机技术指导员每年进村入户累计达1000多人次,帮助村民解决关键技术难题2000多次。其中,他索总结并在全区广泛应用的《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玉米(大豆)宽行距标准化种植技术》获得区政府科技创新三等奖。建立了“农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农机实用技巧直接到田、操作方法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使农业新技术、新机具得到普遍应用,促进了全区农业的发展,使埇桥区从2012年到2016年,连续五年获得全省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绩效考核的第一名。

科技兴农增效益

刘睿是一名在城区务工的农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农机化技术培训班时与王敏相识,从小对农业机械就感兴趣的他,主动找到王敏告诉他想从事农机服务的想法,两人一拍既合。在王敏的帮助下,刘睿带领6名农民成立了墉桥精松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为了合作社快速发展,王敏帮助其培训机手、制定生产技术方案,三夏三秋期间在作业现场进行实地指导,帮助维修机械。同时指导他积极参与政府的社会服务中去,参与全程社会化服务,为更多的群众提供更高标准的农机化作业。目前,他的服务能力从单一到全面。作业环节也发展到耕种管收烘农机服务的全过程。年作业面积2万多亩,年收入近300万元,合作社成员也发展到25人,大型拖拉机25台,联合收割机11台,烘干机一台,固定资产800多万元,成为全区农机化作业队伍响亮的“名牌”。

2.jpg

在王敏看来,实施科技兴农,让科技成果助农增收,是新时代农业科技人员的责任担当。从2013年开始,他们依托农机产业化发展项目,在全区建立了1 个区级6个乡镇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区级农机化试验基地主要承担新型机具、新技术试验、农机农艺融合、技术集成的熟化;乡镇示范基地主要把熟化的技术进行示范应用。几年来,他们先后引进了玉米籽粒收获,玉米、大豆标准化种植,土地深耕(深松)、冬小麦免耕精量施肥播种,高效机械化植保,秸秆全量还田机械,大型自走式机械灌溉等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探索出适应埇桥农业实际的技术路线,新增新型大豆播种机11830多台,玉米播种机8000多台,解决了在秸秆综合利用前提下的大豆、玉米的播种问题。

2017年,他们又与埇桥区农委联合在灰古镇国家农业现代示范园区内流转土地700亩,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试验示范基地,主要用于农业技术的熟化、试验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这是一个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专家团队为技术支撑、以农技推广机构为纽带的基地;这是一个具有教学研推等公益性推广功能、集农机农艺融合种养结合为一体、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引领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高标准新型试验示范基地。2017年埇桥区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荣誉称号。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