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口红利的消退让广袤的农村市场对于农机车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让农机车成为一种“刚需”,加快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事实上,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早已让中国农业具备了技术革命的基础,而农机车将成为这场技术革命的重要载体。《经济参考报·汽车特刊》记者深入春耕现场,探寻农机车在各地的需求,为车企决策提供参考。
河北:春耕人不见 “铁牛”地头窜
春雨过后,华北平原一望无际的冬小麦开始返青吐绿。春争日、夏争时,万物宜早不宜迟,春耕备耕正当时。《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农村采访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各地一边抓防疫、一边保春耕,播种机、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等农机专用车,在今年春耕备耕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农机专用车,以其强劲的动力性能、灵敏的机械性能,以及方便的操控性能,在农业生产中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了高效农机 今春“大干一场”
这几天,河北省临城县石城乡寺庄村菜农乔艳国开始检修白萝卜播种机了。乔艳国说:“一直以来,我们的白萝卜种植全靠手工播种,不仅费工多、效率低,还面临成本高、请工难等问题。”
去年,临城县从山东引进了双行精量播种机,搭配编种绳带播种,解决了乡亲们面临的白萝卜等小籽粒作物机械化播种的难题。“你瞧,这个双行精量播种机绳带掩埋深度较为一致,播种效果更好。1个小时能播种3亩地,相比传统的人工播种,效率提高了十多倍。”乔艳国说。
临城县在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进一步简化农机核验手续,开展非现场补贴申请、补贴机具核验预约等服务,方便农民购机用机。同时,该县通过线上教学、电话远程指导、专家热线讲解等多种渠道进行指导,做好农机具维护保养和检修测试,确保各类农业机械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春耕备耕生产。
今年48岁的魏风岗是临城县黑城乡南寨村村民,他去年从县农机公司以较低价格团购了拖拉机。“今年立春后,春耕也要早准备。”魏风岗说,有了拖拉机就能“大干一场”了。
临城县农业农村局干部王利军介绍说,该县多丘陵山区,坡地多、地块小且分散,农机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农田宜机化改造是破解小机器难使用、小地块难施展的前提条件。该县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等项目,大大改善了农机作业条件,越来越多的农户可以采用机械化耕作。目前,全县小麦、花生、油菜、玉米等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已达到80%。
在河北省任县,围绕县域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管等环节,该县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和项目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大力推广“大型、复合型、智能型”高效农机具,这成为疫情下任县春耕农忙的新“发令枪”。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耕备耕关键期,我县在抓好防疫的同时力保生产。”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贾峰说,该县在保障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供应的同时,引导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抓紧时间检修农机,积极投入春耕备耕生产,并利用网络、远程多媒体等平台开展农机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机作业效率,保证春耕备耕顺利开展。
农民变农机手 赚佣金尝甜头
2月17日,在河北省任县耕耘农作物专业种植合作社的农机仓库里,村民魏明超戴着严实的口罩,正在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更换零部件,清洗喷头、药箱。“要想做到防疫不误农时,又能减少人群聚集流动,这铁家伙是个好东西。”
与土地打了30多年交道的老魏说起早些年种地的光景,连称是件苦差事:割麦、打场、掰玉米……一件差事连一件,单说春季给小麦喷药一项,夫妻俩每天天不亮就下地,背个药桶边走边喷,承包的200多亩地最少也得忙活一个月。赶上阴雨天、坏年景,一年收成就都打了水漂。
推进农业机械化,老魏成了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政府补贴支持下,他抓住时机购进了一台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在自己收割小麦的同时,还为周边村民提供机收服务赚取佣金。尝到甜头的老魏,先后添置了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播种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农机具,为村民提供耕地、播种、喷药、收割等一条龙式土地托管服务。
老魏告诉记者,农机使用不仅方便了乡亲们,还让他有了新收入。“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一天喷药200多亩,每亩收取7元费用,刨去3元成本,每亩赚取4元佣金。每年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可以为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喷洒除草、病虫害防治作业45天。仅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这一项年可增收3.6万元。再加上收割和播种等其他农机服务收入,一年净收入有10万余元。”老魏掰着手指给记者算账。
在河北省临城县,该县农机协会组织了300多台联合收割机、600多名农机手开展跨区作业,去年共实现农机跨区作业收入2000多万元。不少农民摇身变为农机手,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万多元。
细分领域农机 需求愈加旺盛
“去年秋季气温比较低,好多麦田没来得及打除草剂。开春了,我们得抓紧把作业任务布置下去,把这一遍药给大伙补上。”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兰村小麦良种示范田,植保无人机驾驶员吕广辉告诉记者,新冠肺炎疫情下,借助“高科技”新农机,完成农田作业的同时大大减少了村民流动聚集的可能。
出生于1985年的吕广辉是一名无人机驾驶员、教练员。农忙时,他负责为附近村庄的农户们提供植保服务,农闲时教授新学员无人机导航飞控、喷洒药剂等技术要领。在取得任教资格的两年间,他已经培训了近30位学员。眼下,辛集市的小麦统防统治工作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吕广辉的几名新学员也将分赴春耕一线,开展小麦除草剂的喷洒作业。
吕广辉介绍说,采用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只需一部智能手机便能遥控操作。在对所选地块进行精准测量后,操作者将数据上传至手机,相关软件会自动完成本次作业编程。无人机接收指令后,按照预定程序起飞、喷药、返回,不到半小时即可完成20亩麦田除草剂的喷施作业。
“我们父辈人种地,都是背着喷雾器去地里打农药,每年都有中毒事件发生。现在看到无人机在农田里飞行,我就感觉父老乡亲不用那么辛苦了。”吕广辉说,与传统方式相比,植保无人机除了具有精准作业、高效环保、智能易操作等特点,在人工和农药用量方面,可以节约一半费用,科技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农业生产。
在河北省定州市杨家庄乡半壁店村,村民李卫章正在利用手机操控无人机对麦田喷洒除草剂,他说:“俺已经淘汰了肩背式喷雾器,这无人机作业效果好、效率高,高大上。”
2月17日,河北定州市鑫久农机服务有限公司自走式植保机正在小陈村麦田喷洒除草剂。 记者 李继伟 摄
据定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目前该市拥有耕种收大中型农机1.3万台套,小麦机播、机收率达100%。疫情之下,一批无人机、大型智能播种机等农业机械新设备维保调试已经完成,并已陆续投入定州市内的春耕备耕“战场”。
农业机械化带来了获得感,乡亲们对农机也抱有了更多期待。河北省新河县宋亮村村民韩宝华说,之前玉米生产主要依靠人工方式完成,现在用上了联合收割机,再也不愁收玉米了。“但是,传统覆膜工艺中管护困难、劳动用工多、农机具使用率低,怎么能实现全膜玉米生产机械化工艺,俺们很是期待。如果能推出集残膜回收机、联合整地机和集起垄、喷药、施肥、铺膜、播种等为一体的新型联合作业机就好了。”
韩宝华说,等疫情结束,再去县里市里打听打听,“说不定这又是一个方便自己和他人,还能致富的好路子哩”。
江西:手有农机车 心里不慌神
今年春耕时节正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劳动力的短缺,成了今年摆在农业从业者面前的共同障碍。在这一背景下,农机车在春耕备耕中的主力军作用愈加凸显,甚至“备足农机,心里不慌”已成为今年春耕期间不少农业从业者的心声。
备好农机车 不会慌手脚
“旋耕机3台,最少要31.8万,收割机2台,估计要22万,除去20%的农机补贴,还要40多万……”2月17日一大早,江西省宜丰县天宝乡辛会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刘清泉就算起账来。原来,前几天他通过微信向熟悉的经销商选购了一批农机,正琢磨着疫情一过,就去付款、提货。
农机好不好,收成来“检验”。作为江西省宜丰县有名的种粮大户,刘清泉从2010年起就开始租田种粮,还带头成立了辛会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清泉家庭农场,经过10年的发展,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家庭农场种植规模也有1200多亩。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工人估计不好请。把农机备足,等开耕的时候,就不会慌了手脚。”眼看就要春耕了,刘清泉心里盘算着今年的备耕行情。“今年以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农机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而且,受疫情影响,今年的人
工成本可能会进一步提升,备好农机将能够有效缓解对劳动力的需求,提升春耕效益。”
国产、合资品牌更受欢迎
春耕在即,江西泰和县农机经销商尹国平这几天正在为开门营业忙上忙下。“往年初八就开业了,这几天看看能不能开。”年前,他调进的几十台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摆满了后院。“现在老表都买大中型的,我一年就要卖出去几十台。买履带式的也越来越多,好深耕嘛!”
几年前,尹国平等农机经销商卖得最多的还是小型手扶拖拉机,如今随着农业种植需求的改变,对农机的需求也在改变。尹国平说,如今店里国产或合资品牌的农机多了,纯进口的农机少了。一方面,同型号农机进口的要贵上不少;另一方面,随着工艺的进步,国内农机品牌在技术层面已经不比进口农机差,甚至更耐用。
去年底,泰和县获评为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目前,全县7个主要农机经销企业有库存大中型拖拉机52台、手拖103台、插秧机12台、旋耕机84台、微耕机86台。疫情当前,该县农机部门还在协调调集货源,保障农机产品供应不断档、不脱销,满足春耕农业生产所需。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推动农机车在功能与设计上日益改进。
在江西泰和县嘉农惠农机合作社,社长刘青正戴着口罩忙着检修农机具。“最快3月初就要开耕,要赶紧了。”合作社今年的耕种面积预计还要保持在6000亩以上,刘青仔细盘算着,“一天也不敢耽搁。”
大型拖拉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育秧机……据刘青介绍,这几年,从耕田整地、播种育秧、插秧植保,再到收割烘干,全程都是机械化,农机具越来越多,院子都快摆不下了。
“如今,选择农机就和选种一样重要,农机好不好可要影响这一年的收成。”刘青说,以插秧机为例,老款插秧机插秧行距固定是30厘米,一亩地只能栽下两万一千株苗,因此只适合种杂交稻。为跟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种植优质稻,合作社去年就增加了16台新款插秧机。
去年,嘉农惠农机合作社还增加了十几台植保无人机。“2018年,我们在泰和县以及周边的万安、井冈山、樟树等地共有6万多亩的作业面积;2019年,仅在泰和县的作业面积就基本达到了8万多亩。”谈起自己的无人机植保队伍,刘青很是自豪,“合作社的农机不仅满足了社员的使用需求,还向外拓展了社会化服务。”
寄望更多优惠“大礼包”
这几年,刘清泉已经陆续淘汰了一批手扶式小型插秧机,全部换成了大型插秧机,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多,还节省了不少人工。“今年准备再买几台大点的植保无人机,施肥、打药一体化的,省时省工还省力,生产成本也会下降不少。”刘清泉说。
说起自家的农业机械和农机车,刘清泉如数家珍:烘干机4套、收割机5台、大型旋耕机6台、拖拉机6台、大型插秧机3台、小型喷药无人机4台……“购买这些农机已经花了200多万元了。”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民对农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我们这样的种粮大户,对农机的依赖度会更高。希望以后能出台更多更优惠的农机补贴政策,这样我们种粮的劲头就更足了。”谈起今后的期盼,刘清泉如是说。
广西:农机车普及快马加鞭
一年之计在于春。2月的广西细雨连绵,饱吸春雨的土地等待着种苗的驻扎,孕育一年新的收获与希望。尽管疫情给春耕带来了不便,但加速提升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极大缓解了人员流通不便带来的难题,繁忙的农机穿行在田野间,奏响了春耕的“序曲”。
2月17日,多云,广西南宁市宾阳县中华镇,宾阳县联丰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成功正蹲在田头看着自家的两台拖拉机犁地。
广西宾阳县联丰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拖拉机正在犁地。 记者 范超 摄
“2015年来到宾阳县,第一次尝到这里的大米,就被浓郁的米香留在了这片沃土上。”浙江人郑成功回忆起扎根八桂大地的初衷,那一抹浓郁米香的惊喜仍仿如初见。
郑成功深知,要保持这抹米香,就要让水稻产业跟上时代的步伐,规模化、机械化、生态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水稻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从100亩到1400亩的发展历程仅用了5年,机械化的提升不仅提高了效率,更是良好利润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有效保障。
“要保证今年1400亩的水稻田能有好的长势,需要各项工作准备在前。特别是疫情期间部分社员返工困难,准备工作更要充分。”郑成功说,随着合作社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人力成本上涨,提升机械化水平是必然的选择。2019年,合作社已拥有各类农机50余台,机手15人,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更是在今年春耕“战疫”期间帮上了大忙。
“从8台种植机发展到现在的126台种植机和6台收割机,我们赶上了发展的机遇。”南宁市武鸣区起凤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覃生灵说,近年来,广西持续推进的甘蔗双高基地建设,推动了土地的规模化运营,破田埂、清碎石、修道路,标准化整理的土地和日趋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机械服务提供了必要的作业条件,农机服务需求量增长迅速。
2018年起,覃生灵不再满足于只提供机械作业服务,自己租种了1.6万亩的甘蔗双高基地。
“1吨甘蔗机收服务费就有90元,今年仅帮助糖厂收割就已完成了4000多吨,自家的双高基地收割与翻种也在同步进行。”覃生灵说,现在人员流动不便,传统人工砍甘蔗不仅成本高,疫情还造成了劳动力短缺。广西甘蔗种植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缓解了人工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更为广西糖业未来发展积累了底蕴,拓展了空间。
2月的料峭春寒中,拖拉机犁地的“突突”声、装载机混料的“嗡嗡”声、甘蔗收割机的“咔嚓”声,在各地农村响起。
尽管广西仍然面临着小块并大块难、机耕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备、农机适应性有待提高等问题,但农业机械化普及的趋势明显,小型农机向中大型农机转变的趋势逐渐凸显,农事全流程专业化机械研发和推出的力度持续加大,机械化正赋予这片土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