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现代农业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发布时间:2014-10-10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但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具体表现为农业依然基础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等方面(即“三农”核心问题中的农产品供应和务农收益问题)。因此,报告中强调农业现代化将是“四化”同步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这预示着未来政策重点将长期聚焦于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给农业及配套产业带来长线投资机会。

  从中长期看(5-10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将与城镇化进程齐头并进:

  一、我们在此前城镇化专题报告中提出,我国城镇化进程远未结束,预计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有望达到60%,未来十年仍将有1.2亿潜在人口逐步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将为我国农业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创造出有利条件;我们预计未来十年伴随城镇化继续推进以及农用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将推动农村经营体制进一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

  二、同时,城镇化进程还将通过拉动农产品(尤其是动物蛋白产品)需求与价格,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领域延伸,给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带来延绵不绝的动力。

  目前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去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国际农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根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中的观点,以农业增加值比例、农业劳动力比例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三项指标计算,截至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水平与英国相差约150年,与美国相差108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比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低约10倍,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比中国国家现代化水平低约10%。此外,我国农业投资回报率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净利率水平)。

  造成以上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缺乏效率:

  1.科技化与机械化水平落后导致种植业单产偏低:由于目前种业科研力量集中于公共体系使得企业缺乏优秀人才与大量投入的动力,落后的商业育种体与生物育种技术使得我国育种环节与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部分作物品种机械化水平低下与薄弱的农田水利设施也制约着我国农作物单产提升速度。以上因素也导致了我国种植业单产依然落后于世界优势生产国:我国玉米、稻谷和小麦单产水平较世界优势生产国分别有78%、18%和5%的提升空间。

  2.分散化的经营体制导致农业生产与管理水平落后:我国农业分散经营的现状使得农业生产缺乏与下游消费市场间的有效对接,更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同时技术与管理水平的落后使得我国农业生产效率远远落后海外发达国家。(例如,我国母猪平均一胎产13-14头仔猪,美国为18-20头)。

  3.其他因素限制:养殖密度较大、疫情多发、粮食主产区与养殖主产区脱节以及农业产业缺乏技术与资金投入等。

  因此,提出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就是要对症下药,大幅提高当前落后的生产效率。

  基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政策导向,我国农业现代化未来将沿三个方向快速推进:科技现代化、装备现代化与组织形式现代化:

  1.科技现代化:即通过提升产前生产要素(生物育种、动物保健、高端饲料、化肥和农药等)与产中生产环节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技术进步与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将成为未来科技型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即通过科技含量提升产品溢价能力),成为促使生物育种、动物保健、高端饲料与化肥农业行业快速成长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政策的适时跟进推动,大力提倡行业整合,也将给科技型龙头企业带来延绵不绝的发展动力。一批技术水平、产品储备与营销、服务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也将在农业科技化进程与产业变革浪潮中脱颖而出。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