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3月25日,由本报携手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协会、山东省农机工业协会和德国斯图加特展览公司主办,《世界农业》杂志协办的2013青岛国际农业机械化论坛以“农业机械的国际化与智能化”为主题,分别从这两个角度,深入分析、探讨当前农业和农机化发展趋势,通过嘉宾分享各自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为农机新信息、新技术和新产品搭建广泛交流的平台,广开言路、百家争鸣,共同推动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国际化与智能化,推进我国农机化事业更好、更快、更科学地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白人朴:
理念 要素 策略缺一不可
首先是梳理农机国际化的理想信念。所谓中国的农机国际化,就是中国的农机要融入国际农机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中国的农机市场也敞开大门,宽容外国农机进入,百花争艳、公平竞争,共同为世界农机化更好地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要强化农机国际化三个基本要素:实体、产品和人才。实体指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农机企业,这是农机国际化的基础;产品则是树立有国际知名度的中国农机品牌,建立有特色的中国形象,推出打得响的农机产品是农机国际化的核心和关键;人才指具有国际经营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值得重视的是国际化企业不仅需要具有国际经营能力的金融管理人才,还需要培育和善用具有研发能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从事产品生产制造的高技能人才。
最后是实施农机国际化策略,设立和实现策略才能够达到期盼的愿景。农机走出去,什么农机,走到哪里去?是农机国际化的重大策略选择问题。农机企业走出去,市场定位要找到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着力点。同时,中国农机国际化要坚守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原则,从我国国情和农机企业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选择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低成本与差异化结合的国际竞争战略。建平台、建基地、建渠道、建网络,打好基础才有发展的后劲。
美国爱科集团中国区副总裁李有吉:
农机国际化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以后,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走国际化这条路,否则你的企业是无法继续发展的。国内很多企业近年都在做国际化的尝试,特别是一些大的企业应该带头做,作为中国的民族企业,国际化道路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产品是基础,人才是根本。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最后是通过产品体现出来的,除技术外,还需要有更多的后部支撑,包括对当地的文化、环境、人力资源的支撑。不应有短期行为,国际化是一个长远过程。
以我所在的爱科集团为例,集团德国丰特、法国麦塞斯科森、美国挑战者和芬兰唯美德四个主要品牌,现在在中国销售的只有唯美德和麦塞斯科森。丰特可以说是拖拉机家族的佼佼者,属于顶级产品,去年中国区市场部将我们需要美国挑战者和德国丰特的信息反馈给美国总部以后,得到的反馈是“你们爱科中国再等三到五年吧”。为什么?因为我们不具备全部的服务和支撑能力。所以说无论国际巨头走入中国,还是民族企业走向世界,都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国际化是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
山东金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金英:
在农机国际化的时代中用最好的产品为农民服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际化已是各个领域越来越广泛的话题,农机自然也不例外。国际化对应的是本土化,而中国农机的本土化在经历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足发展后,确实为广大农民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金亿公司从1958年建厂至今已有55年的历史,一直生产着农业发展阶段中农民所需求的各类农机,现已发展为年产万台以上联合收割机的现代化农业装备企业,春雨品牌也成为农机市场的知名品牌。但是2011年11月到德国汉诺威观看农机展时,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我国农机与国际农机的巨大差距。那时,我就定下了打造民族品牌,建设百年金亿的决心,要像国际农机产品靠拢。
随着农村集约化经营的进展和农民朋友对农机需求越来越向高档、舒适方面发展,特别是对大功率机具的需求,使我们感受到必须借助国际化的机遇,尽快提高现有机具的技术水平。引进高端农机装备的同时,尽我们的努力使这些产品适用于中国,服务于农民,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和农民的需求,为农业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克俊:
在国际化浪潮中乘势而上
农机国际化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你自觉不自觉就国际化了,这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爱科来了、迪尔来了、凯斯来了是国际化,反之中国的企业走出国门也是必然趋势。中国一拖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拖拉机厂商,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肩膀上的责任。
国际农机巨头抢滩中国,我们应该兴奋,而不是排斥。为什么?他们为中国农民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平台,也为中国的企业带来了前进的动力。中国一拖其实对国际化并不陌生,我们从世纪80年代起就引用了国际技术,虽然那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的被动之举。
今天的国际化行为则完全不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为导向的行为。必须要具有国际化视野、享有国际化资源、采用国际化制造,这就要求拥有国际化的渠道和网络。针对国际市场的特点,开发针对特定地区、特定产业和领域所适用的产品。按照这一思路,中国一拖加快了国际化建设,产品销售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也相信凭借中国人的智慧,只要我们知不足而奋起直追,相信中国的农机企业,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和国际企业竞争态势的激励下会迎头赶上。
山东常林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波:
通过国际合作提升现有技术水平
从发展历程看,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由机械化形成现代农业,最终向集成农业发展,在这当中农机国际化必不可少。山东常林主要以生产手扶拖拉机为主,在分产到户时手扶拖拉机发挥了一定作用,而现在,与现代农业的需求有了很大差距。
为了缩短与国际企业的差距,如果单纯依靠自身科技研发,可能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所以,个人认为“走出去”,与国际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合资,是缩短与世界差距的办法之一。
常林集团2011年开始与德国道依茨公司共同研发、合资生产一系列轮式拖拉机,目前新厂区已经基本建成。今年下半年,130—170马力同步换挡的轮式拖拉机就可以投放市场。从合作方看,2012年10月我们到欧洲参加展会,在克罗地亚的一个收获机械工厂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因为双方的互补性需求,合作进程和过程都很比较顺利,国际企业获得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我们自身则通过国际化合作,加快提升了现有的技术水平。
乐星农业装备(青岛)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郝庆华:
坚持智能化与国际化的同步发展
个人认为,目前在中国农机“引进来”相对较好,而“走出去”则相对差一些,农机的智能化与国际化应该相结合,同时考虑。从国家层面来说,持续多年对农机产品的补贴是一个很好的推广措施,这也带动了中国农机产品的智能化、现代化发展。
智能化发展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劳动力、发展生产力,实现无人驾驶、精准农业等高效生产。但是现阶段,只要能够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的做法和措施,即使简单,也是智能化发展的层次之一。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在不同的外资农机企业工作了十多年,我的感觉都是外资企业“走进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降低智能化,减低配置。这样做首先是为适应中国市场的竞争需要,有价格优势,才能占领更多的市场。
而当前,中国农机经过十多年的阔步前进,已经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进入到了中后期阶段,我建议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能够更多考虑到中国农民的智能化需求,给予智能化产品更多扶持政策,支持智能化发展,最终达到与国际的同步。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宁学贵:
“尽快在中国推行农业装备智能化进程”是行业的共同呼声
农业装备智能化这两年在行业里非常热,发展也很快,这是市场需要和农民需求的共同结果,特别是中国市场刚性需求和农业劳动生产低廉价格优势已经不再明显,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推进农业生产节能环保,智能化这条道路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农业装备智能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信息传递标准化、操作系统精准化等等。目前,科技部已经将“中国农业机械智能化”列为一个大课题,希望能够尽快把国外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在中国付诸实际,尽快为我国的农业生产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所以我认为,中国农业机械的下一步发展,除了要想追赶世界发达国家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除了提高制造装备能力、提高农机可靠性拉近和国际先进农机制造水平以外,尽快提高中国农业机械设施的装备智能化也是十分必要的。
福田雷沃重工总工程师朱金光:
通过造血实现农机智能国产化
关于智能化,福田雷沃重工一直在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市场,一个是技术。从市场需求来说,尽管我国农机智能化起点低,发展速度慢,但从总需求角度来说农机智能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没有智能化,农业生产的低耗高效就不能实现,农业机械可靠性的提高、操作性的便捷、成本的降低也就都不能实现。
另一方面,农机操控性的提高也需要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拖拉机播种作业或者起种作业,技术要求较高,过去主要依靠比较有经验的拖拉机手。再比如,黑龙江农场要求作业周期短,农忙时节昼夜不歇,这就要求拖拉机有自动导航功能,这些都是农业生产的现实需求,需要依靠农业装备智能化来提供解决之道。
对于本土企业来说,需要多方位地获取先进技术,建立可持续的技术研发能力。福田雷沃以自主研发能力的建设为主,通过国际交流与技术合作,消化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建立了国际水准的研发团队,智能化技术正是我们的主攻方向之一。我们也坚信,通过福田人的不断努力,我们会把自身的农机智能化技术发展起来,把智能化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起来,为中国农机化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东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所长骆琳:
建立农业装备智能化的发展平台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机国内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大批科研人员跨出国门,到国外企业和展会参观学习,国外先进机具也大批地进入到我国市场。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在面对诸如变量喷雾机、3S系统卫星定位这些先进的智能化大型作业装备时,我都会有这样一个想法,什么时候我们国家也能够拥有这样的技术,这样的产品呢?首先要有一个舞台,有一个战场,让科技工作者奋斗,为我国农业装备智能化的进步发展而努力。
想要建立这个平台,有两个条件是必须具备的。一方面是先进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资金作支撑,另一方面需要有人才作支撑。科技部启动的国家“十二五”智能农机技术与装备项目,通过课题的研发,能够突破智能化农业装备发展方面的一些共性技术,由全国产学研大概五十七家企业、单位、大专院校共同组成,预计到2015年项目完成时,会有一批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实际当中。通过这样一个课题,打下一个基础,用以提高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下一步的智能化农业机械研发起到一个很好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约翰迪尔中国技术研发总监张宏岩:
农机大型化与智能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中国农机逐步向大型化发展,这是大家都非常希望看到的,我认为农机只有大型化才有机会把一些高智能的自动化引入进来。因为在承载力较低的小型农机上引进高技术是比较困难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二者相辅相成。
所谓智能化,就是创造一种人与机器的对话,一种机器与机器之间的沟通,使之协调作业,因为智能化本身就是通过无线通讯达到机器与农业的有效结合。
约翰迪尔把创新作为核心价值之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提高企业的创造力,积极和全世界与土地息息相关的人精诚合作,为之提供更好的农机和农业解决方案。目前,引入中国的农机产品已经要添加必要的智能化措施,这是由中国农机化发展现实所决定的。
山东五征集团农业装备事业部副总经理方吉祯:
农机智能化需要全行业的共同支撑
我认为,中国农机必须要走向国际化,中国农机也必须要走向智能化,这是大势所趋。可以节约化肥,节约水资源,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在农机智能化方面,五征集团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通过与国际农机巨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了很多宝贵经验和技术,特别是在大马力拖拉机智能化方面,五征走在了国内同类型产品的前列。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国内企业的农机智能化普遍存在可靠性有待提高的问题。尤其是在大马力拖拉机和大型收割机的实际应用当中,作业季节农民一天的毛收入可能达到万元,可是这些先进的智能化装备一旦出现问题,别说农民难以维修,一般的企业维修人员也无法提供解决方案,必须要到专业厂家进行维修,往往耽误了农时,这就需要全行业智能化水平的共同提高,不仅仅体现在研发生产领域,更要覆盖到售后服务和维修阶段,为农民提供“耕种收维管”的农机全程智能化解决方案。
青岛凯玉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玉芹:
愿做中国智能化农机的试验田
作为一个农民代表,从2008年开始流转土地至今,我在3650亩土地上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现在,更高档、更省工省力的智能化农机已经成为了我最大的需求。
耕作面积增加以后,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冬天工作人员回来以后忘记放水把机器冻坏了,每年都会出现这样人为疏忽造成的问题,智能化的农机则可以减少甚至杜绝这种疏忽的发生,那时将会多么轻松,我也就能够放心地流转更多的土地。
借此次论坛的机会,我愿意、也希望试用和使用各家企业研发生产的智能化农业装备,我有大片的优质农田等待着你们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