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乘着政策东风,我国农机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2012年农机行业各项指标都保持了高速增长,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农机也被多处提到,农机行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期。农机化水平的迅猛发展,诸多关键元素发生巨大变化,冲击了传统农机市场消费模式,引爆了新的需求,农机市场即将进入转型期。
我国农机行业成绩优秀
“2012年是中国农机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一年。这一年里,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3000亿元,各项指标也都保持了高速增长,总体反映出了行业的持续、快速、健康态势。我们认为2013年我国农机工业依旧前程似锦,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步伐,保守估计增幅可达15%~20%,行业整体水平和企业市场竞争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日前表示。
2013年上半年,农机工业规模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9.3%的增加值,也高于汽车、机加工、通用零部件等多数机械制造行业。1~6月农机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640.62亿元,同比增长17.98%,与去年同期的17.78%持平。其中,畜牧机械制造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1.03%,饲料生产专用设备制造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57%,农机零部件增长19.8%,拖拉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97%,排在最后。行业资产总额达到1885亿元,增长19.99%。农机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03.22亿元,同比增长18.76%,增速比主营业务收入高出0.78个百分点,行业平均利润率6.3%。多数产品的利润都有不错的增长,其中拖拉机制造利润同比增加39.18%,畜牧机械制造利润同比增加38.54%,零部件制造利润同比增加27.37%,饲料生产专用设备制造利润同比增加8.38%。行业利息支出比上年同期下降0.77个百分点。农机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6亿元,同比增长17.01%。外商直接投资尤为突出,同比增长了161.02%,利用外资投资同比也增加了77.64%。用于更新设备的投资增长了22.3%。
今年上半年,农机工业依然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主要产品产量和企业收入、利润总额都有较好的增长,行业投资依然十分活跃,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基于国内市场刚性需求依然非常强劲、国家农机购机补贴支持有力,下半年行业会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主要产品产量将稳步增长,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速13%,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总额增速均不低于15%。
我国农机市场进入转型期
农机化水平迅猛发展,诸多关键元素的巨大变化,冲击了传统的农机市场消费模式,引爆了新的需求,农机市场即将进入转型期。
市场需求呈现出“哑铃型”
随着我国土地集中以及山区丘陵地区农机化水平很低,将催生我国农机市场新的需求模式“哑铃型”模式。即从需求量分析,呈现出两端大,中间小的形态。
首先,市场需求趋于大型化。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土地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带,随着土地集中、规模化经营的快速推进以及农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的迅猛崛起,在一些经济发达区域,将出现类似于欧洲庄园经济模式的新的农村模式,这种模式直接推动我国农机需求向大型化、复式作业方向发展,中小型农机将彻底回归田间管理的角色。
其次,从我国农机化发展分析,随着中原区域逐渐实现机械化,作为农机化薄弱环节的山区丘陵区域必将成为我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惠农政策将进一步为之倾斜,这些区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而适合该区域需求的小型机械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经济类作物机械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市场蓝海
今后几年,我国农机市场的重点将开始由三大作物为重点向经济作物转移。经济作物的机械化必将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经济作物的收获机械化,包括甘蔗、棉花、马铃薯、油菜籽、甜菜等,而作为种植面积较大的甘蔗收获机械化将成为重点之一。
以甘蔗机械化水平为例,从整体水平看,我国甘蔗生产中耕整地、种植、田间管理、运输等方面的机具已有成熟机型,并已在推广使用,而收获仍是人工劳作,采用人工砍断、剥叶、打捆装运的作业流程,每个劳动力每天只能收0.5~0.6吨,1亩地需要8~10个劳动力,人工砍蔗费用已经占了甘蔗生产成本的40%以上,甘蔗收获的机械化成为制约糖料生产的关键因素。
产品由“大众”向“小众”转移,由共性需求向个性需求转移
从未来农机市场基本发展方向分析,我国农机市场的个性特点将更加凸显,突出表变现为由过去的大众产品向个性突出的小众产品转移。这种需求特点突出表现为:
第一,需求数量较小,不像过去那样少则几万台,多则几十万台,上百万台,而可能是数万台,甚至是数千台,但质量、性能、配套等均具有特殊要求。
第二,配置高、自动化程度高、作业效率高,譬如适合大型农场需要的大型复式作业机械,一次性完成深松、镇压、播、施肥、喷药等项功能,起到保护性耕作之目的。
第三,价格高,利润丰厚。目前我国农机生产企业利润差距较大,普通小型产品的利润率不足10%,甚至更低,而高端产品的利润率高达20%以上,有的甚至更高,这种差距在今后农机市场将变得更加普遍和突出,蓝海与红海的差异将进一步彰显。
第四,大型化,随着农村土地集中,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将成为历史的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农机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向大型化方向发展,譬如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等产品。
第五,节能型产品将受到政府的支持。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而能源消费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节能将成为我国今后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由此决定了节能产品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将成为政府重点推广的产品。
第六,深松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譬如烘干设备市场将得到较快的发展。我国农村长期的化学化作业,导致土地板结严重,单产量下滑,土地改良深松成为必然,由此将拉动深松机市场的快速发展。而随着大型农场、家庭农场的崛起,粮食在一个阶段将大量储存在少数人手里,粮食烘干成为存储的必须条件。由此将拉动粮食烘干设备市场的快速增长。
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移
在大型农场、家庭农场,高端产品将更受青睐,所谓高端突出表现为产品高端化,诸如拖拉机将进一步向机电液一体化、电脑智能、故障诊断监控系统、地头自动管理系统、GPS定位系统、变速箱、全负荷动力换挡、巡航系统—能自动调节速度、挡位、油门、高压共轨系统等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生活状况的提高,消费者除关注产品的高端化外,他们更加关注舒适性,譬如在作业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弯腰、走动等容易消耗体力的操作、驾驶室应舒适豪华并配有空调等。这些变化已经不是几年的梦想,越来越逼近现实。
竞争日趋激烈将带来市场洗牌
与农机市场同时生变的就是行业竞争,随着农机市场诸多元素的变化,我国农机市场竞争重点将发生重大变化。
首先,技术研发能力将成为竞争的焦点,丘陵山区农机市场崛起,需要与之相对应的农机新产品,这就要求生产企业加大该类机型的研发,市场需求向经济作物方向转变,需要企业研发相关的产品,而经济作物的耕种收产品一般技术研发难度较大,尤其是播种与收获机械,这也需要与之匹配的强大的研发能力。其次,品牌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再次,市场竞争层次将进一步提高,近年,农机市场成为中国机械工业的热点市场,无论国内企业产能不断扩容,还是国际农机巨头相继进入,无论是非农机行业诸如汽车行业、工程机械行业的参与,还是金融资本市场的介入,都提升了农机市场竞争的层次,农机行业竞争质量的升级将进一步推动农机产业结构升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将成为必然。
行业共性技术缺乏 制造手段亟待提升
要想缩短与农机制造强国之间的差距,就必须在重大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上有所突破。但行业目前却面临着共性技术研发短缺的窘境,很多共性技术都在吃老本。缺乏研究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体系和组织,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发达国家已将共性技术研发放在了产业发展的突出位置,而我国动力换挡、无级变速、脱粒清选等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却始终滞后。今后,应集合全行业优势资源,优化配置,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加快共性技术研发和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在行业重大关键技术上的真正突破。
目前,我国农机产品最大的短板当属可靠性差。产品可靠性差带来诸般“恶果”首先是农民用户不满意,其次是拉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售后服务费用成为农机企业的一项巨大开支,产品可靠性差让服务费用居高不下。国产农机产品可靠性差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中国农机产品等于低端廉价产品的“帽子”就摘不掉,民族企业就只能在低端市场上竞争,形成恶性循环。
优化和改善产品的可靠性涉及方方面面,提升装备制造能力首当其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以说谁拥有精良的制造能力,谁就会赢得市场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