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来自农业装备制造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拖董事长赵剡水表示:“我国农机化经历波澜壮阔的10年黄金发展期,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机制造企业要适应这一变化。”
赵剡水介绍说,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实现“十连增”,农业机械化功不可没,2013年,我国农机化水平预计超过59%。
赵剡水认为,当前,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正在向“机械化农业”转变,用户需求不断升级,市场需求发生重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争相进入。农机工业竞争格局必将迎来新一轮调整,行业竞争强度将不断升级,我国的农机制造企业必须加速转型,同时,不断完善农机行业准入、认证、补贴制度以适应这些变化。
赵剡水认为,我国农机工业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一,产品技术、制造能力不断提升,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如果相关制度不能尽快完善,不但会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还可能使我国农机工业与先进国家的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据了解,对农机产品的准入和退出设限,以及在质量、安全、环保、排放等方面进行强制性认证,是发达国家较为通行的做法,但我国农机行业在准入、认证、补贴等制度建设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产品同质化严重、产能过剩、恶性价格竞争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赵剡水建议:
一是建立和完善对农机行业准入和认证制度。要加快研究对农机产品准入和退出的设限,严格实施质量、安全、环保、排放等方面认证。扩大农机产品准入、退出约束和认证范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持农机行业健康发展。
二是实施行业管理。学习借鉴汽车行业经验,可由行业协会牵头,在政府支持下制定拖拉机、收获机等关键通用产品的行业管理政策,实施行业整机生产许可证管理,防止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
三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要加大对企业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支持力度,对技术先进、高效节能、农业生产急需、单机价值较高的机具补贴资金提高补贴额度。现行的补贴政策要求企业的产品进入推广目录前,要有一定的实际销量,而具有先进技术的新开发产品,特别是大型、高技术产品由于刚上市无法得到补贴政策的支持,严重影响推广上市的进度。建议制定专项补贴政策,对本土企业开发的替代进口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给予专项补贴,放宽推广鉴定的限制,加快推广,对通过国家产品鉴定的新产品可直接纳入补贴目录管理,享受国补政策。
赵剡水表示,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逐步向“机械化农业”转变,已经使农机行业发生深刻变化。
“‘农业机械化’侧重于运用机械化方式改变农业作业手段,提高作业效率,重点在于‘机械化’。‘机械化农业’侧重于以能否实现机械化作业为条件改进农艺,重点在于运用机械化服务农业发展。例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目的就是实现农机农艺有机融合、协调发展。”赵剡水接受采访时表示。
赵剡水认为,要适应这一变化,农机的技术进步就必须以满足现代农业需要为方向和目的。这一过程中,农机制造企业提供产品,农艺研究机构提供先进的作业方式方法,农户、合作社或家庭农场使用农机、运用农艺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咨询、金融、物流、信息等服务机构提供服务支持,构成一套有“生态化”特征的商业模式。
“作为农机制造企业,如果能够围绕这个‘生态系统’的核心价值打造出‘联通各方、合作共赢’的交易平台,并且通过这个平台强化自身资源能力在系统中的领导地位,就能够获得相对于简单产品销售模式而言,更为持久、有效的竞争优势。”赵剡水说,“这也是目前中国一拖推进‘聚核铸强’战略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