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农机行业“国三”升级中面临的诸多困境,有没有一种解决办法,助其迈过升级之痛?
对此,笔者提出一条可行路线。这条路线的核心可称之为“定位‘国四’”,即企业采取能够达到“国四”标准的技术路线;同时,政府模糊“国三”的切换节点,最终实现农业机械直接向“国四”的升级。
这样,既不违背环保需求,企业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切换。
文 | 段运红
企业:选择“国四”技术路线
从国际上看,目前满足“国三”排放标准的技术路线主要有“电控+高压共轨”“电控+单体泵”“电控+泵油嘴”等3种。从国际发动机行业来看,在中小型发动机上最被认可的技术是“电控+高压共轨”,批量能稳定达到“国三”,加后处理可达到“国四”。
因此,笔者推荐企业选择“电控+高压共轨”技术路线,以利于日后的“国四”升级。
或许,很多企业会有疑问,采用相对简单的“单体泵+EGR”技术,时间已经很紧,再使用国内并不成熟的高压共轨技术,时间岂不是更加紧迫。
在短期内看,的确如此,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这条技术路线其实是最好的选择。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现在,环保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未来排放标准将会越来越严格,缓冲期越来越短。
从非道路柴油机排放标准的升级历史来看,从“国一”到“国二”只给了一年的过渡期,从“国二”到“国三”为两年。总体上说,从2007年非道路实施排放标准的5年后,就进入“国三”阶段,因此,预计从“国三”到“国四”将更为迫切。
而如果采取“单体泵+EGR”技术路线,虽然暂时满足了“国三”排放标准,但在升级“国四”时,由于时间更加紧迫,企业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式。
此外,“单体泵+EGR”的技术路线,还面临着减排效果不稳定的尴尬局面。德国博世公司对“单体泵+EGR”技术的研究结论表明,如果真正做到“欧Ⅲ”(目前的“国三”排放标准相当于“欧ⅢA”标准),“单体泵+EGR”技术成本会大大高于高压共轨技术,因此,博世在2000年就表示,不再开发和改进该技术。
因此,与其面对今后更严峻的形势以及传统技术的不稳定性,不如率先采用高压共轨技术,抢占市场先机。
政府:模糊“国三”时间节点
在“国三”升级过程中,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有目共睹,如若政府对企业做出一定的支持,将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
笔者认为,政府可以模糊“国三”升级的时间节点,明确“国四”的升级节点,也就是说,可以将“国三”与“国四”的升级化为一次大的升级。
具体操作中,可以给企业半年到一年的缓冲期,以解决库存消化和配套性能试验等问题,这样,也可以给企业更多时间,采用高压共轨等更稳定可靠的技术路线,为进入“国四”打下基础。
对于油品问题,可以出台农用油的相关标准,并增加一部分补贴。
此外,还有一个难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即2016年4月之前购买的“国二”机器,2016年能否享有补贴?由于目前的农机补贴为先购机后结算,导致一些用户在2016年4月之前购买的机器,需要切换期限之后进行补贴结算。而补贴与否,往往成为用户购机的重要考虑因素。
因此,笔者在此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在2015年年末或者2016年年初就明确2016年的具体补贴政策,解决企业和用户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