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大省智能化短板突出,新技术推广期待政府扶持
今年三秋,在淄博的农机作业现场,农机手悠然坐在驾驶楼里,不用控制方向盘,大型玉米联合收获机就能笔直、匀速前行,玉米摘穗、扒皮、秸秆粉碎一气呵成。原来,这些农机装上了北斗自动导航驾驶系统。
“把北斗导航系统嫁接到大型小麦联收机和玉米播种机上,这在山东还是第一次。”省农机局局长高明飞告诉记者。
精准农业是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精准农业,首先要解决高精度的位置服务问题。”山东北斗华宸导航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北斗华宸”)营运总监焦杰介绍,解决了定位的问题后,起垄、播种、施肥、植保一直到收获,都可以实现精准作业。
北斗华宸是淄博市引进的高科技项目企业,专注于卫星定位设备及集成应用系统开发、研制和生产。公司凭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针对农田的农机进行总体调度,形成整体性解决方案,实现土地的最大利用率,获得最大产量和收益。
今年三秋期间,临淄区、高青县、桓台县等淄博市的几个重点产粮区都新上了北斗导航农机。记者了解到,没装北斗导航设备前,农机手每天最多工作8至10小时,有了农机北斗导航自动驾驶,农机可以24小时全天候工作;人工驾驶常常调整不好结合垄,出现土地重耕和漏耕问题,而在厘米级自动驾驶中,可以对结合垄等各方面实行高精度控制;通过精准化施肥、灌溉,降低了化肥、水等农资消耗,进而解决了过量施肥造成的土壤板结、污染问题。桓台县农机推广站站长周荣波说,随着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大面积、精准化作业正是智能化农机的优势所在。实践表明,农机北斗导航作业效率提高50%,农作物产量提高5%—8%。
对于土地深松,农机北斗导航作业可打破长期以来犁耕或灭茬形成的坚硬犁底层,极大地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这是今后耕作发展的大趋势。“这技术好,松深一致,非常精确,这是过去手动驾驶做不到的。”桓台县农民张志合告诉记者。过去,淄博市受限于机械化技术,深松规模很小。今年不一样,深松面积大幅提升,计划达到70万亩。
此外,北斗卫星导航测产系统可以“实时”测量粮食的体积,从而精确测定粮食产量,计算干粮产量。全部作业完成后,系统自动生成产量报表及产量状况图,让农民及时、详细掌握情况,据此分析产量低的原因。与以前的测产方式相比,这种技术的测产精度由原来的90%提高到95%以上。
记者了解到,在国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土地广阔,加之政府补贴扶持,这些地区的北斗农机技术应用非常成熟,所有下地作业的大型农机都装有自动导航设备,极大地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精准化。
山东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农机大省,年内农机装备总量将达到1.34亿千瓦,但大型高效机械、信息化智能化机械和先进适用经济作物机械还比较缺乏,信息化、智能化农机短板突出。对山东来说,农机导航自动驾驶系统仍属新生事物。虽然农机手纷纷叫好、跃跃欲试,但作为一款尖端高科技产品,研发成本高,再加推广等费用,市场价格不菲,这让农民喜忧参半。
“农机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定价10万元一台,而农户购买一辆拖拉机也不过十三四万,如果没有补贴,农户根本不愿买。”焦杰说,单靠企业自身,推广起来很慢。
据介绍,国内目前生产该装备的企业有四家,年产5000—6000套,其中北斗华宸年产2000—3000套,多数销往新疆、黑龙江等地,销往山东的数量不到三分之一。
北斗导航技术生产企业就坐落于山东,智能化农业机械却为何“墙内开花墙外香”?“目前购机补贴只补在某些机型上,很少补在新技术上。农机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已列入农业部《2015年—2017年农机购置补贴指南》,但在山东,却尚未列入目录。何时补贴,额度多大,我们都在期待。”淄博基层农机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