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中共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极其引人关注。
资料图
2015年的最后一天,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再次语出惊人,农村的农机农具未来也可以进行抵押贷款了。
其原话为: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要针对贫困地区不同经营主体多元化融资特点,增强创新产品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切实符合“三农”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大型农机具抵押、仓单和应收账款质押等新型信贷业务,有效拓宽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促进贫困地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纳入试点的贫困地区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稳妥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有效盘活存量资产。
(备注:“两权”抵押贷款指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
笔者听闻,又惊又喜,喜的是,终于又有了惠农资金新途径来给农村做政策倾斜了,农民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这是该做的,也是必须要大力做的。惊的是,农机具的贷款,是否是合适的金融杠杆的“锚”。目前现行的政策中,以农地圈的业务开展为例,可以协助规模化农户做农机具的融资租赁,也就是农机具的分期付款(农机具你先拿走用,每年付一部分钱即可),如果再加上将来的农机具的抵押贷款政策,农机具的杠杆该有多大?这是直逼房地产杠杆的节奏啊!
我们来算下账,20万的农机,农户可以首付2万开走去用,这就是10倍杠杆,然后再做下抵押,按50%的抵押率,可以抵押出10万来,这是多少倍杠杆?2万撬动了30万的资金,15倍杠杆,农地圈惊出了一身冷汗,这个工具推出来,能否用好,是否会滥用?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