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 月17 日,《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重磅发布,其中“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如下:
总体思路: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要求,以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目标,以粮棉油糖主产区为重点区域,以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为重点环节,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及装备、培育壮大农机服务市场主体、探索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改善农机化基础设施为重点内容,积极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努力构建上下联动、协调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新机制,共同打造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升级版。
发展目标:到2020 年,力争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其中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80%以上,机械化植保防治、机械化秸秆处理和机械化烘干处理水平有大幅度提升。在主要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内,建设500 个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县;在有条件的省份整省推进,率先基本实现全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主要内容:定位九大作物种类:以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等主要农作物为重点。聚焦六个生产环节:以提高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为重点。
笔者管见,《意见》中“根据不同地区的优势作物、经济条件、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等因素,推动农机化技术集成,优选适宜的技术路线和装备,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一句需要深刻理解。“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是环节剖面,而非要素串联。也就是说,全程机械化不是已有的各个阶段的大串联(耕耙播收一条龙),而应该是切开各个环节,研究环节内部的不同方式方法、工艺路线,在这个环节剖面里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后选择适合区域需求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换言之,农机行业经过黄金十年的大发展,主要粮食作物薄弱环节的问题已经解决,尤其像收割机、拖拉机等产品已经完全解决了抢收抢种的问题,大面的需求已经可以满足。故而关键是打开环节的剖面之后综理密微。
我们不妨切开几个环节的剖面来看:比如小麦的收获环节问题。市场需求基本靠存量更新,而跨区作业将逐渐淡出历史,那么没有了跨区作业的支撑,市场需求会如何调整?目前是传统的横轴流模式收割机,如何考虑收玉米籽粒?如果度过“玉米割台加横轴流小麦机”的初级阶段,中原玉米籽粒直收是否要靠单纵轴流模式的轮式收割机来实现?那么,单纵轴流模式的轮式收割机该如何发展,久保田PR0100 是否具有战略性参考价值?行业里国产化的单轴流轮式收割机(中原型)将会占据多少市场份额?
再者像拖拉机,在中小马力段市场高度饱和的情况下,大马力拖拉机将如何发展?动力换挡以及无级变速产品,应该如何切换,如何实现技术掌握、核心零部件自制?而像传统收获机企业山东巨明、星光农机杀入拖拉机行业,是否已经掌握拖拉机行业的领域知识和专业能力?或者,南方水田拖拉机需要怎样的底盘以及传统系统优化设计,我们能不能独立的对动力、底盘、传动系统进行匹配和调试?还是说采用所谓的集成装配,直接购买零部件组装上去敷衍了事?
总而言之,全程机械化不在于要素串联,这种轴向视图毫无意义;关键在于环节剖面、径向视图中的综理密微,也只有在环节剖面概念上深入研究和探讨,才能蒙以养正,规模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