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低迷的进出口市场影响下,2016年农机进出口市场是否会延续低迷,还是趋向回暖?行业专家张华光分析了影响农机进出口的8个影响因子,并由此判定了2016年我国农机进出口市场的走势。
2016年,我国农机进出口贸易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形势,其中以下8个因素不容忽视。
第一,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呈现逐步复苏的势头,国际需求将会有所回升。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制造业扩张、就业指标改善,居民消费能力与预期提高,预计2016年经济有望小幅复苏。欧元区由于受到石油价格低迷、欧元贬值以及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走出经济低迷的基础增强。欧美经济的好转将会增加对外需求,有利于中国农机出口。
第二,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和弹性变动有利于中国的出口贸易。2015年以来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处于贬值趋势中,汇率的贬值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出口。
第三,国内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逐步显现,将有助于出口贸易。国内的4大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和开放将会推动出口贸易;“一带一路”的拓展有助于“中国制造”开拓新兴市场;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有助于产业整合和降低成本。
第四,一系列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措施将联合推动出口。国家推进了区域通关一体化、 “三互大通关”政策、特殊监管区的整合优化改革、进出口环节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规范化管理新机制等政策的实施,降低了贸易成本。2016年1月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第五,中澳和中韩等自贸区的贸易促进和贸易转移效应助推农机出口。中国与韩国和澳大利亚的自贸区协定于2015年底生效,将于2016年实施多次降税,这将会扩大相互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第六,新的竞争优势正在积累。中国具备跨国经营能力的农机企业群体日益壮大,民营企业活力不断迸发,积极向高端产业、高附加值农机产品出口拓展,且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农机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大型农机成为新的增长热点。
第七,新兴贸易业态给对外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2015年以来,我国新兴贸易业态茁壮成长,国家推出一系列新举措,促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兴贸易业态实现快速发展。
第八,2015年农机出口负增长的低基数效应。2015年农机出口贸易增幅为-3.8%,较低的基数有利于2016年出口贸易的增长。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2016年农机出口面临着的不利因素。
第一,全球贸易进入低迷发展的状态,整体外部环境不利。
第二,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不确定,对汇率市场形成不稳定影响,可能会引发金融的不稳定。
第三,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冲击后的结构问题没有解决,经济难以实质性恢复,导致购买力下降,对农机出口产生较大影响。
第四,农机出口正面临转型升级阶段。传统比较优势出口产业不断萎缩,新的出口优势短期内难以凸显。这对以中小型产品出口为主的我国农机进出口形成较大冲击。中国对外贸易进入转型和升级的阶段。
第四,中国传统竞争优势进一步弱化。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延续上升态势,严重削弱了出口企业竞争力。
第五,贸易摩擦有所加剧。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突出,一些国家采取设置贸易壁垒等非常规手段抢占国际市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高发的势头一直没有明显缓解。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金融危机以来,二十国集团成员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中,约80%仍在实施,影响全球4%左右的进口。世界范围内的农机出口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笔者预测——2016年出口或可回暖,进口将继续下跌。
农机出口或将小幅上扬。从目前的国内外环境看,2016年的中国出口贸易形势依然低迷,预计比2015年略有好转但难以有实质性改观。从近年农机出口走势看,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近年出口在经历了2011年同比29.7%的大幅反弹后,步入中低速增长新常态,且这种大趋势无法逆转,未来农机出口增长更多的需要依靠高新产品、大型农机等出口来支撑,经济转型方是关键。
基于此,进入盘整期的2016年农机出口,在经历了2015年小幅下滑后,或将出现小幅反弹,但增幅十分有限,预计出口102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2%左右。从出口品类分析,大型化依然是2016年农机出口的基本特点,出口区域进一步向美洲、非洲转移,收获机械出口依然会集中于亚洲。
农机进口或将持续走低。回溯自2010年至今60年以来的农机出口走势,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农机进口在经历了2011年的大幅度增长后,持续下行,形成新常态,出现新特点。一方面,进口总额持续下跌的现状难以改变,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农机产品尤其是中低端产品逐渐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国外农机巨头早已纷纷落后我国,成为我国农机制造体系的一部分。由此,决定了2016年,农机进口将进一步沿着下行通道运行。预计2016年农机进口额或将达到21亿美元左右,同比下降8%上下。从进口机型分析,将延续2015年的走势,大型机械将占据进口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