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升级加速市场洗牌,“劫后余生”的企业才是王道

发布时间:2016-08-18

在8月9日召开的2016中国农机零部件行业峰会上,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忠德指出,排放升级是体现社会管理的国家意志,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有利武器,是客户对产品质量的真诚期待,是零部件行业提升和发展的机会。

我国非道路用柴油机每年新增约200万台左右,全国每年超过1亿吨的柴油消耗总量中,约有20%用于各类非道路移动机械。这些非道路移动机械是氮氧化物的重要排放源,初步估算每年约排放氮氧化物200万吨以上。据潘忠德介绍,我国内燃机产品综合能效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10%-20%,车用内燃机燃油消耗率相差8%-10%,排放水平相差两个等级;非道路移动机械用多缸柴油机燃油消耗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10%-15%,排放水平也相差两个等级。为解决这一问题,柴油机行业将“掌握核心制造技术和关键工艺技术,建设3至5个共性基础技术平台,推动内燃机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实施智能化改造,完成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作为柴油机产业“十三五”的发展目标。

潘忠德表示,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提升自身的能力。排放升级对于预判早、技术路线准备充分的柴油机企业而言是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准备充分的柴油机企业可以借助升级的时间差,抢占市场先机。近几年,国产发动机技术虽然得到了飞速提升,主要在中低端农业机械产品上实现了普及,但在高端产品上与国外品牌还是存在很大差距。从长远来看,排放升级为行业带来了较好的发展机遇。用户需要的是质量过得硬的产品,对发动机生产企业来说,国三产品要在线束防水、ECU安装位置的防震、油水分离、进排气系统、电路系统、匹配特性以及维护保养、油品使用等方面与主机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发动机行业正好利用排放升级的时机,提升行业的研发制造能力,管理、服务能力以及一致性管控能力。

潘忠德认为,在农机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企业只有抵制诱惑、排除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要目标和首要挑战上,才能有效地应对挑战,达成有利结果。他相信,劫后余生,最后生存下来的企业在发展上将更加精益、强大,并更具创新性。市场是一个竞争的过程,竞争的结果表现为优胜劣汰,但竞争的更大意义在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促进行业发展。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