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及未来的两三年,或进入新一轮下行周期的农机行业外围形势日益严峻,到了真正考验企业管理团队真功夫和企业投资者定力的时候了。
●在充分享受农机政策的发展红利之后,我们中国农机行业到了向质量要红利的时候了。重视产品质量,向质量要红利,应该成为国内农机企业恒久的追求。
●对于当下的国内农机消费阶段来说,国内企业跟国外先进水平的最大差距,并不是技术、硬件水平的差距,而是产品质量的差距、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差距。
●即便在市场不佳的年份,国内企业也不可忽视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与研发的投入。一旦市场恢复活力,企业在市场低迷时期积聚的发展势能将释放出让你领先于友商的力量。
岁去弦吐箭,春去秋已来。2016年已过多半,农机行业上半年的有关统计数据也已出台。据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两大农机主导产品拖拉机、收获机械产量齐跌。骨干企业拖拉机总产量98万,比去年同期减少10.26%;骨干企业收获机械总产量10.7万,比去年同期减少4.53%;骨干企业共生产收获机械10.7万台,同比减少4.53%。其中自走轮式谷物收割机产量4万台,同比减少6.85%;自走式玉米收获机产量1.4万台,同比减少42.7%;履带式水稻收割机同比增加26.85%。
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农机工业增加值增速进一步放缓,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工业增加值增速7.5%,低于机械工业7.8%的平均值,且比去年同期减少1.3%。这是一个非常刺激农机行业人士的数据。要知道,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农机工业的发展速度几无例外的要领先于机械工业平均增速。
实际上,这个统计数据主要还是冲着产量指标去的。与销售指标相比,前者对于市场的指导性和分析意义显然不如后者。谁不知道,农机产能大量过剩,而很多的现货压在销售渠道那呢?特别是履带收割机,按照笔者掌握的消息,上半年的销售量整体是下滑的,因此这样的产量增长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利空因素接二连三,农机行业祸不单行
毫无疑问,今年农机市场的下滑,让很多企业感受到空前的压力。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强力拉动农机市场的那个被称作农机“黄金十年”的阶段,整个行业一片欢歌。孰料近年来经济形势渐入低迷,农机行业也跟着下行。笔者预计,今明两年,农机行业的发展形势将会更加严峻,企业盈利能力不容乐观。在玉米收获机领域,业内人士早在年初之际已感觉到寒风料峭。
在不好的形势之下,对于企业管理层的压力尤甚。去年国内农机市场洗牌加剧,很多企业都想在排放标准“国二升国三”大限来临之前销售冲量,可是最终让高库存成为常态,资金占用与消化库存成为不少企业的沉重压力,融资无望之下,垮掉的企业不在少数。
对于企业领导来说,眼下的时机可不是什么好时机。要是前些年,在农机市场的高增长时代,对于他们来说也许不算什么,完成经营指标轻而易举。形势好的时候大家都好,形势不好的时候,企业之间与管理者的能力就会见分晓。从去年开始及未来的两三年,或进入新一轮下行周期的农机行业形势是如此的严峻,到了真正考验企业管理团队真功夫和企业投资者定力的时候了。
“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本该让人充满希望,可对于农机行业来说可谓流年不利,祸不单行。近年来,在农机购置补贴这剂猛药的刺激下,由于农机市场的提前饱和,在国家经济整体进入新常态之际,农机行业也遭遇下滑。2014年、2015年,农机市场增速连年下滑,进入个位数,过去年增20%的速度,成为农机人士停留在脑中的无限美好的记忆。而更让人忧心的是,今年的农机市场更加不乐观,粮价下跌、农民收入锐减、补贴率下降和补贴政策边际效应的日益明显,这些都成为农机企业的利空因素。
特别是,今明两年正值农机行业“国二升国三的”窗口期,成为农机行业最大的阴影。“国二升国三”带来的不仅是成本的大幅上升,更是使用过程难度的增加及维修难度的上升,技术的成熟度考验着发动机厂家和主机厂。正如有人所说,国二升国三,成本大幅上升,别说要加价销售,即便不加价农民还不接受呢。毫无疑问,对于今年的农机企业来说,必须打好“国二升国三的”的关键之役。今年以来,一些企业着眼于明年的销售,提前验证产品,尽管成本上升,不加价也要进行了国三产品的销售,这是一种务实的选择。
此外,前段时间全国大范围的洪涝灾害也给下半年的农机市场销售蒙上厚厚的阴影。今年入汛以来,我国洪涝灾害呈现多年少有的南北并发、多地齐发态势,共造成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同程度遭受洪涝灾害。截至7月3日统计,全国已有26省(区、市)1192县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942千公顷,受灾人口3282万人,紧急转移148万人,因灾死亡186人、失踪45人,倒塌房屋5.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506亿元。而据民政部最新统计数据,仅8月4日至8月8日9时的暴雨又造成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8个农业省19市(自治州)28个县(市、区)6万人受灾,2000余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4千公顷,其中绝收300余公顷,直接经济损失9300余万元。如此惨重的损失,对于农业生产资料的投资,将带来极大不利,而对于农业机械这类大型投资品的影响将会更甚。
提升体系竞争力,偏向质量要红利
无论市场是好是坏,行业的洗牌也不会停止。“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对于个体的企业同样适用。市场是无情的,你消沉了,竞争对手可能更高兴。因此,在市场下行之际,作为个体的企业时刻不可忘了提升企业竞争力。而提升市场占有率、提升产品的美誉度、培养用户的品牌忠诚度,打造企业的系统优势,是企业永远不可忽视的任务。
市场从来不是铁板一块。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农机市场的集中度还比较分散,行业洗牌还在加剧,有些企业正蓄意在新的领域攫取到一块蛋糕。以拖拉机为例,去年以来有很多企业仍在加大进入力度,在一些企业眼里,做农机,不干拖拉机,就算不上是真正的农机(品牌)企业。作为农机行业的动力机械,拖拉机产品是农机行业的龙头,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产品。纵观国际上农机寡头,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等,都是重量级拖拉机品牌。今年以来,山东巨明和农机行业的上市新秀星光农机正往拖拉机领域发力。对于单一产品企业,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避免单一农机产品的上市空档期和单一产业的风险,打造新的盈利点,是一些企业的务实选择,不把鸡蛋装在同一个篮子里。
对眼下的农机行业来说,向质量要红利是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在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农机黄金十年”里,由于行业形势好,很多企业都一心抓紧生产、上规模、快速赚钱,都顾不上去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因此,我们非常遗憾地看到,国内农机企业的发展质量,那些年并没有如同行业整体规模增长一样保持同步提升。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整体差距,也没有明显地缩小。前不久一位东北的农机大户颇为忧心地告诉老朱,当地的一些用户,第一次购买农机时选择了国产品牌,在重新购买时,往往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外资品牌。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这是一种强烈的预警信号,不可不察。
在充分享受农机政策的发展红利之后,我们中国农机行业到了向质量要红利的时候了。从当下的国内农机消费阶段来看,国内企业跟国外先进企业的最大差距,并不是技术、硬件水平的差距,而是产品质量的差距、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差距。近两年来,老朱观察到一种现象,由于久保田在中国的成功,日常工作中连与久保田沾点边的文章,阅读量、点击率都会比较高。久保田承办个什么会,人气也旺盛得多,听说很多想报名的都抢不到名额。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农机行业对久保田的认可,即便有些人嘴上对日本企业不服,心理还是挺服气的。当然,这也说明了我国农机行业没丢掉积极向上、勇于向优秀者学习的心态,值得鼓励。
说到质量的话题,这方面我们还得向日本人学习。国内企业的质量管理常常演变为一项运动。在一些企业,质量管理是一项“追风行动”,领导头脑一发热,来个“质量管理月”“质量提升年”之类的活动,一阵风就过去了、员工的“质量神经”就松懈下来,质量到底提升了多少,只有天知道。往往质量问题多了、严重了才会强化管理,进行集中式改进,而运动过后又可能重回松懈状态,质量管理未形成制度化、常态化、体系化、全员与全过程化,而是沦为被动化、工具化甚至口号化、样式化。这样的质量管理模式,能多大程度提高质量可想而知。因此,有国外同行对于国内企业喜欢搞什么质量月之类的活动感到疑惑,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产品设计、零件采购、生产制造、工艺改进、物品仓储、运输交付等各个环节,需要企业全部人员日积月累的关注与努力,岂能满足于某一时段的提升呢?
作者今年去勇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对该公司总经理王勇的一个观点非常认同。王勇称:“我觉得当前我们农机企业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赶上了一个质量赢得市场的好时代。你看看那些干手机的,各方面变化都非常快,几个月不推出一款新产品企业就可能完了,可是我们农机行业,眼下你只要扎扎实实地做好产品、做好产品质量,就可以赢得用户、赢得市场。”
王勇可谓道出了当下农机商业竞争的本质,这番话应该也是勇猛机械近年来在玉米收获机领域,沉潜于做好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心得体会。近年来,勇猛玉米机能在对品牌认知度非常高的东北市场异军突起、后来居上,并成功超越一度如日中天的某外资品牌,是与其产品和服务的优良品质分不开的。实际上,勇猛机械的规模、实力在国内农机企业中也只算中等水平,之所以能超越国内其他同行、成为国内大型玉米领域的第一品牌,靠的就是对产品性能、质量和服务的不懈追求。如果你是勇猛机械的供应商、经销商或者每年到勇猛机械去参观调研的人士,相信你也一定会惊叹于勇猛机械自北京搬迁到天津以后所发生的质变。
无论是久保田产品受国内用户的青睐,还是勇猛机械近年来取得的成功,都给了国内一些意欲投机取巧的企业上了生动的一课。过硬的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和打造品牌的基石,是获取用户信赖的头号要素。重视产品质量,向质量要红利,应该成为国内农机企业恒久的追求。
此外,人才和技术永远是农机企业的核心资源与竞争力,也是目前很多国内农机企业突破上升天花板需要经过的一道坎。即便在市场不佳的年份,国内企业也不可忽视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与研发的投入。同时,农机企业也要充分利用当下的互联网工具,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与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一旦市场恢复活力,企业在市场低迷时期积聚的发展势能将释放出让你领先于友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