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岁末年初的边缘上回首,时光易逝,有数不清的感慨,就像2016年的农机市场,跌宕起伏,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一年很短,不经意间已经过去365天;一年很长,市场沉浮商家已换几番……仔细回味,2016年国内农机市场有许多鲜明的特征,被永久定格。
拐点凸显,增幅收窄
行业专家高元恩分析指出,2016年中国农机工业进入深度调整期,行业增速在6%左右,而装备制造业的增速为7%以上,这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农机行业2016年的利润率只有2.59%,而2015年是7.9%;行业亏损面也在不断增加,将近10%,整个农机行业有2400多家规模企业,这就意味着有240多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在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改革、过剩产业去库存等众多因素的作用下,农机行业2016年整体发展节奏企稳趋缓,销售收入和利润增幅均出现大幅度下滑,市场销售结构也随着粮改饲、补贴结构调整、秸秆禁烧等一系列政策因素影响和市场刚性需求拉动的双重作用发生变化,新兴品类越来越多地进入大众视野,小品类创造出大产值,而传统农机品类几乎全部进入下滑通道。与此同时,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2月中旬,炼焦煤和冶金焦价格比年初分别上涨了1.51倍和2.2倍,进口铁矿石现货价格上涨了94.33%,钢价涨幅83.43%,其他原材料如玻璃涨价40%、塑料涨价30%、不锈钢也爆涨40%、运费涨价33.6%,农机企业面临着市场下滑和经营成本高企的双重挤压……种种迹象表明,农机市场在经历了2014年销售收入增速放缓、利润下滑,2015年市场缓冲后,2016年进入深度转型的发展拐点。
企稳平衡,深度转型
农机市场发展现状决定了未来无论正常扶持还是市场内生性需求都将进入再平衡的发展轨道,也决定了一些传统农机市场的衰落和新兴农机市场的崛起,2016年,市场竞争格局调整和深度转型是大势所趋。
一直以来,国内农机市场存在三大短板:一是“两高两低”。“两高两低”是指国内机械化程度失衡,表现在种植业机械化水平高,养殖业低;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低。二是“三快三慢”。“三快三慢”是指国内区域机械化发展快慢不同步,即平原地区快、丘陵山区慢;东部和北方区域快、西部和南方区域慢;旱地快、水田慢。三是“三多三少”。“三多三少”是指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匹配,即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小中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低档产品多、高端产品少。从2016年市场运行情况看,诸多短板补齐的速度在不断提升,随着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种类种植面积向经济作物、饲、豆、杂粮作物转换,促进了相应机械品类的发展,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收获机械、青贮机械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秸秆打捆机、花生机械、园林机械、蔬菜机械等小众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农机产业发展平衡性得到进一步改善。依此分析,预计2017年农机市场仍将进一步延续转型态势。
利空叠加,打破常规
2016年,国家针对“三农”的政策可谓层见叠出。备受农机行业关注和影响较深的利空政策不少,一是对补贴政策进行了微调,在单台补贴额度、补贴种类上都进行了结构性调整;二是为减少尾气排放,提升发动机质量,强制推行发动机排放标准国Ⅱ升国Ⅲ;三是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大力推行“粮改饲”、“米改豆”,同时在镰刀湾区域缩减玉米种植面积;四是针对国内环境污染、雾霾严重的现状,国家持续加大秸秆焚烧治理力度,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治理和改善新政;五是推进粮食价格改革,加速市场接轨,通过建立“退出粮价支持+种粮收益补贴+创新粮食调控”三位一体的体系,用2-3年时间使粮价调整到位,形成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以直接补贴为主题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
多方利空因素叠加,农机市场运行常规被打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销售态势冷热不均、冰火两重天,农机市场“该旺的时候旺不起来”,用户提机集中在粮食收获或者作业前1-2个月,例如小麦机市场一改传统销售规律,春节前后的小旺季完全不见了踪影,整个1-4月份,市场一直低迷,自5月中旬才出现增长,之后的6月、7月,用户集中提机,由此可见,谨慎购买、反复比价、持币待购已经成为常态,传统的市场销售规律将被打破;二是,受粮价下挫、自然灾害、牛羊价格不稳、收益下降等影响,用户购买力严重不足,价格因素成为用户购买时“品质因素”之外反复衡量的第二大因素,这也促使了小型、低价格机械的销量提升;三是,谷物联合收割机、中小拖、农用车等传统农机产品出现了整体下滑,尤其是玉米收获机械,在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玉米价格下挫、用户收益下降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不仅下滑幅度大,而且受含水高,玉米价格偏低,用户惜售,摘棒易贮存,烘干条件限制等因素影响,延缓了籽粒直收机型的推广进程。
市场细分,两端发展
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国家明确提出“加快研发高端农机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推进林业装备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为农机市场进一步细分、两端发展提供了助力支持。
从2016年农机产品销售结构分析,向两端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东北三省农垦、新疆建设兵团为代表的大地块规模化作业需求不减,伴随着全程机械化进程加快推进,大马力拖拉机、大喂入量收获机械、高端智能化产品需求渐多,同时,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家庭农场的崛起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市场需求快速向高质、高效转型升级;二是,在耕作面积较大、地块相对分散的平原区域,随着多年机械化推广,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向大型化、高端化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连续多年,中原区域为100-140马力段大拖销量持续增长贡献了较大的销售份额;三是,由于丘陵、山区、个体田园等种植地块零星、交通不便以及种植作物小众等特殊作业需求,催生了小型化、特种作业机型的需求,如小型耕整地机械、小型两、三行玉米收获机械、小型水稻机械等表现抢眼。
刚性拉动,前景可期
农业是民生的基础,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农业发展离不开机械化,国家从战略层面高度关注农业发展、关注三农建设,给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农机装备作为《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前景可期、任重道远。
从政策支持层面看,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于2016年12月22日正式发布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农机装备品类要基本齐全,满足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需求,基本满足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关键薄弱环节机械化需求,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到2025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以上。二是农业部部长韩长赋2017年1月3日就《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在国务院新闻发布厅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明确指出:农业补贴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三是国家聚焦农业的政策导向不会变,预计2017年农业的一号文件仍会围绕农业的供给侧改革来做文章,预计文件重点为大宗农产品去库存、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机购置补贴等内容……
从刚性需求层面来看,诸多领域提升空间不小:一是超大马力拖拉机、大型采棉机、大型打捆机以及甘蔗收获机械等高端智能化产品依靠进口的局面仍未突破,高端产品国产化空间巨大;二是青贮、打捆等畜牧机械、收获后加工、种子加工与繁育机械、烘干机械、渔业机械等热点机械产品,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三是国内农机具配套比例不足,提升空间很大,同时打捆机高端打结器、超大功率发动机、智能化控制作业装置等核心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潜力巨大。不止如此,目前国内2016年65%的机械化程度,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这都需要有更多、更好的优质农机产品来助力农业生产,应该说,农机行业发展前景依然客观,下一个“黄金十年”的发展,增长空间不减、盈利空间不减。
居安思危,正视不足
2016年农机市场也有许多补短板环节,需要改善。
1、个别区域补贴资金不均衡、到位滞后。似乎是老生常谈,但确实存在,补贴资金不足(有所剩余的区域属个例)和到位滞后仍是影响农机补贴政策执行的弊病,个别区域寅吃卯粮的现象仍然存在。
2、跟风激进,模仿多、创新少。产品同质化已经成为影响农机行业发展的绊脚石,技术研发创新不足制约了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的进程,企业市场、行业研究能力不足、热点产品制造跟风等都需要得到进一步改善。
3、与国外高端差距仍在,短板不少。目前,国内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的现状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善,原材料加工工艺、核心部件制造工艺、整机装配工艺等短板不少,需要进一步提升。
4、原材疯长,融资困难,农机企业发展环境需持续改善。眼下,与农机制造相关的原材料、用工、物流等成本涨幅惊人,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紧缩银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发展阻力不少。
回首2016,辉煌和遗憾已往;展望2017,梦想和阻力同在。不忘初心,逐梦前行,新的、更大的收获一定属于持之以恒、不畏艰辛的农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