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刍议

发布时间:2017-04-23

宏大壮阔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之下,作为一个细分领域的农机行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状,如何融入这一历史伟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建立新的增长模式,助力整个改革事业走向深入,或许值得深思。

笔者才疏学浅,见识有限,此文仅为抛砖引玉,还请方家指教。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的一些想法多受益于吴敬琏先生的着作、演讲,并吸取数位行业专家思想,算是一篇学习心得。在此,特别致敬!

11.jpg

一、农机行业为什么也需要供给则结构性改革

说起农机行业,前几年的结论是黄金十年,现在是增长率跌至谷底。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早在2007年初,时任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就曾指出,由于农机工业发展形势看好,大量企业进入这一领域,中大马力拖拉机生产厂家已多达30多家,低端产品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造成企业间竞争加剧,这将对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009年中央财政下达的农机具购置补贴继续大幅增长,达到创纪录的130亿元,比上年增加2.25倍。与此相适应的,2009年我国农机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264.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41%;工业销售产值共完成2220.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99%。

这一时期,面对国内市场的持续火爆行情,世界范围的农业装备厂商纷纷大举进军国内市场;与此同时,受前期刺激政策影响较早、影响也较为深远的工程机械、商用汽车制造、动力机械等行业出现断崖式下跌,大量资本和产能开始进入农机制造领域。此外,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大量出口型企业转向国内市场。国内农机制造业的产能快速积累。

此后几年,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一直在高位持续,但农机工业的增长速度却开始调头向下,2016年更是达到了十来来的谷底水平。这说明什么呢?覆巢之下,没有完卵。尽管与其他行业的起伏曲线有所差异,但农机行业的总体情况与国家宏观经济的形势是基本吻合的,面临的问题也是类似的。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是他首次公开讲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此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一个热词,也成为国内政治经济领域的主题词。

2014年2月22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要论述》出现在《了望》杂志和新华社通稿列表中,解答了中国目前的经济位置,即“三期叠加”: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具体到农机行业,让我们再业重新看一下2016年的表现:2016年农机工业增加值增速7.7%,比上年下降0.7%,增速下滑明显。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总收入4516.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8%,比全国机械行业收入增速低1.64个百分点。农机工业2016年收入和利润增速均呈现乏力态势,达到十年来的谷底。行业在结构调整中遇到新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究竟是什么

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经济学分析GDP总量变化的两种框架。

需求侧框架实际上是凯恩斯主义考察经济的方法,强调四要素:投资、消费、净出口,还有一个就是财政赤字。这种方法主要针对短期经济下行时比较有用。

供给侧框架实际上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强调考察三个要素:劳动力、资本、索洛余值(依靠创新,提高效率),主要用于解决长期、趋势性下行时的问题。

在劳动力、资本两个要素基本处于下行区间的情况下,能够指望的供给侧要素就剩下创新(效率)了。所以,我们所说的供给侧改革主要就是要实现创新(效率)。

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有鼓励创新的机制呢?才会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效率的提升呢?市场。这是确定无疑的结论了。吴敬琏先生认为,结构性改革(structural reform)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常用的概念。它的原意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部分制度架构和政府规制架构,特别是对政府职能进行改革。中国文献中的体制改革在翻译成英文时,也往往被译为Structural Reform,即结构性改革。由此可见,在西方报刊和学术性文献中说的结构性改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体制改革,特别是政府职能的改革。

我们一定要清楚,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只是改变、调整产品结构问题。根本上讲,改革是要建立一种可以充分提高创新效率的市场机制,核心是政府管理职能和体系的现代化。

三、农机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搞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农机行业虽小,但涉及的领域也很多。从稍微长远一点的角度来看,借力中央顶层设计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法治国家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路径安排,在行业内部减少对于市场的干预、分割、障碍,营造良好的内部竞争环境氛围,充分培育和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通过协会类社会组织强化行业自律、合作,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可能会比多争取一些项目资金类的设想来得更为扎实有效。

具体说,有两个方面的建议:

(一)改革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相关政策的执行,促进统一市场体系建立

现行管理体系下,对农机行业影响至关重要的恐怕就是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方式了。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李伟国司长对全国农机主管部门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缩范围、控定额、促敞开”工作思路和绿色生态导向,紧紧围绕稳定粮棉油糖等大宗作物生产、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一控两减三基本”等绿色发展的需要,科学确定补贴范围,着力推行补贴范围内全部机具敞开补贴。特别是对深松整地、免耕播种、高效植保、节水灌溉、高效施肥机具和秸秆还田离田、残膜回收、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支持绿色发展的机具实行敞开补贴。同时,将扩大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促进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在此,笔者还建议不断改革完善补贴政策实施办法,尽早实现完全敞开补贴的目标,争取实现地区间补贴资格和资金的平衡流动,对购机需求实行普惠式补助,着力减少行政力量对统一市场秩序的影响,减少地区差别对市场的人为分割,促进企业间自由竞争态势的增强,通过市场的奖励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创新能力的增强,提升效率。管理部门侧重于基础规则的制定、事后监管、基层主体的培训教育等工作。

另外,为了推动整个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补贴政策实施上,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新技术、新机具以及报废更新补贴的力度。

2017年,由于中央财政支出总体规模压缩,安排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中央资金比上年减少了50亿元,压减至186亿元,并已一次性下达给各省。这是一个崭新的情况。按照目前的逻辑推论,有可能是中央开始压缩财政项目支出的一个信号。也可以理解为,中央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道路上已经在做一些真刀真枪的调整,减少刺激,提升行业效率,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农机装备制造行业和农机化行业应该对此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二)落实中央为推动市场体系建设出台的一系列制度

建设完善的市场体系,需要多重维度的努力。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注重规则的建设,规范政府行为,减少对市场的干扰。

这方面,中央政府已经出台了系列制度。对于行业管理部门及地方政府而言,这些制度的落实程度也将决定着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最终影响行业效率。笔者在此仅简单罗列一二,以示提醒。

2015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明确,到2017年,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基本放开,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到2020年,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基本完善,科学、规范、透明的价格监管制度和反垄断执法体系基本建立,价格调控机制基本健全。

2015年10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意见》明确,从2015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部分地区试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探索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及相应的体制机制,从2018年起正式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此前,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和林毅夫教授曾经就产业政策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事实上,产业政策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以上所列的这些,包括已经有所进展的商事制度改革等,基本上是横向的产业制度,目的是创造一种普适的宽松市场环境。

争论最大的焦点,集中于所谓纵向的产业制度,就是政府为发展或限制某些行业而出台的政策。如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均出台了一些强力的产业扶持政策。时过境迁,最终效果已经昭然天下。

农机行业目前所专门享有的纵向产业政策并不多,但也不是没有。在这方面,笔者认为,除了一些行业公共技术类的扶持政策外,不建议过多指望。对于目前阶段的农机装备制造行业而言,更为需要的可能不是具有排他性的扶持政策,而是一个可以公平竞争、开放平等的市场环境。企业家总要学会判断和承担风险、选择方向。他们是真正的市场主体。他们能做的事儿,最好还是交给他们做吧。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部署,也决定了这是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农机行业也应该充分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巨大势能,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应对挑战,为今后可持续的、高效率的发展建立新的长远支撑。

【完】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