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走访中与农机流通经销商、作业服务商等企业交流,获得一些案例与心得,希望抛砖引玉,与行业同仁共同探讨农机流通转型新模式。
首先是辽宁某老牌农机教学手段转型探索,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该企业的转型方向不是特别新颖,主要是销售服务一体化提升和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服务两个方向,为此该企业对人员结构和业务模式做了大幅度调整,重视知识培养,拥抱互联网,并投资建设了全程机械化展示推广展厅。该企业转型的力度和决心让笔者感受到农机经销商转型迫在眉睫。几年前,笔者也曾撰文探讨农机经销商转型,但时至今日,坐而论道的心情已一去不复返,转型已不是未来方向,而是今日之急。
在笔者与企业管理者交流的过程中,共同认为在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服务方面的转型,经销商应注重三个方面。
一是深度研究农机具配套解决方案提升,解决动力与机具配套比例过低问题,能在短期内提升用户的作业效率和单位作业区域的收益,对经销商来说也是相对容易入手和收益提升快的方向;
二是提供区域主要农作物的全程机械化方案,主要是品牌厂家的解决方案和多品牌的组合方案,一些大企业在全球都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和应用数据,需要经销商解决的是要在区域实践方面有足够的应用成果支撑,否则很难对用户有吸引力;
三是依托区域某一作为生产的产业链下游为核心,例如粮食加工企业,统一作物种源和耕作模式,提供配套机械化解决方案,对产业链合作农户、机手和作业服务组织具有较好的服务粘性。
在作业服务方面,某玉米作业服务公司提出了针对东北区域、统一玉米种源、统一管理配方、统一机械化方案,开展一站式托管作业服务的方式,取得显著成绩。目前,该公司已经服务了2.8万亩的土地,并且做到了服务的农户全部先收费后服务,玉米产量确保高于其他农户,合作机手年收入稳定可观,预计2017年服务面积能达到5万亩。与传统作业服务模式相比,该模式的核心在于,该公司通过6年的实践和摸索,甚至建设了自己的小区田和机械化试验田,具备区域专注和统一标准的研发推广能力,而机手的采购、保养维修、培训、作业自然做到了统一标准,节约了转场损耗,提升了作业效率,同时促进区域作物一致性,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这是农机流通环节中一种经过实践验证的转型方式。
结合以上两个案例,笔者认为,农机流通的转型,将逐步从模式探讨阶段进入应用实践阶段。优质的农机产品和服务,是农机流通发展的根本保障,国内外农机品牌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结合国内市场的特殊性,农机流通行业将面临一个较长的胶着期。农机流通的转型方向,将从电商、二手、品牌服务等营销服务转型,进入到农业生产产业链融合转型,转型实践将会褪去浮躁,专注区域和物种,深入田间地头,用科学的数据来验证转型的适应性。
同时,高素质人才是转型的根本保障,不仅是农机销售和服务人员,部分企业和高校已经开始推进大学生从事农机作业和合作社管理,从根本上促进农民职业化发展,甚至模糊农机流通行业从业者身份界限,创造新型农机流通模式。
最后,农机流通转型不能脱离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机化的发展,需时刻关注农业经营主体的变化和发展,关注农机、农技,甚至是物联网、互联网等与三农相关的科技发展,努力探索,逐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