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农业是农机的“根”,离开农业谈农机,没有意义。下面这篇文章的作者刘永刚先生,目前就职于某大型农资公司,计划将近段时间对农业的思考整理成系列,本文是该系列的第一篇。经作者授权,特分享给微信公众号农机观察的诸位道友。
-----【正文】-----
进入农业这个古老的行业六个年头了,渐渐的有了很多的感触和情愫。开一个新的类别,聊聊对农业发展的思考,欢迎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先从趋势开始聊起吧。先说判断:适度规模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原来有个同事用第四次土地革命来说现在的农村土地改革,深以为然。从打土豪分田地到50年土地改革法,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化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是第一次革命开始;把分散的土地集中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是第二次;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分散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第三次;而现在三权分置,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土地承包权归农户、土地经营权可流转,从根本制度上确定土地流转的合法性,为下一次合打下基础,就是第四次了。经历了从分-合-分-合的几次变迁,这些制度在各自时期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第四次土地革命的结果,就是土地的适度规模化经营。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政策变化?为什么会得出文题的结论呢?
一、适度规模化是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同时也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三十年。刚开始城里人称呼农民工兄弟进城,慢慢的传统农民从临时性务工改为长期合同制工人;从单纯的第二产业(工业),转化为工业、服务业并重。很多来到城市的农民开始落地生根,在城市里生活下来。虽然从户籍统计上他们仍然属于农村人口,虽然每年春节都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候鸟迁徒,但其实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已经完全脱离了农业,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长期以来的工农业剪刀差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小农户通过农业生产获取收入存在天花板。一是因为自然限制,单亩产出不可能象工业品一样几何倍数增长;二是农产品价格一直低迷;三是因为人多地少,小农户的耕作面积有限。三个原因共同导致农户的收入无法同进城打工相媲美。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同样的劳动付出,人们自然会选择收益更高的方案。
我们在访谈过程中也有很多例证。种一亩粮食的纯收入(粮食出售的收益-农资投入品成本)不超过700元,象黄淮海地区一户不足10亩地计算,年收入也就7000元,这还不及在城市打工的两个月收入,而且土地出租还有收益。我们有一个客户在河北张家口沽源租种了两千亩地种土豆,当时我们问起说土地流转费用和有没有困难的时候,他笑了。他告诉我们他租地的那个村子一共就还有8个人,而且还都是老弱病残,年轻的人基本上都出去打工了,村民还希望能够将剩下的土地转租给他。
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中,很多农户已不再回到农村,原有的一家一户耕种模式慢慢被集中起来,自然形成了适度规模化。
二、适度规模化是从事种植人口的结构带来的必然结果
农村人口城市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表现为年轻壮劳力先去城市,慢慢的把老婆孩子接走。于是有了前一段时间大家关注的农村留守人员问题。去年A省供销社来访的时候,我们聊起相关话题,省社副主任曾举过A省的数字:实际从事种植的农民,平均年龄58.5岁。这种情况与我们在东北、黄淮海、西北等地了解的数据基本一致。
现在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不再从事农业种植工作。这个转变可以从99年高校扩招谈起,以前读大学是少数人的权利。1999年,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之后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2001年为21.61%;2002年为19.46%,普通高校招生实现全国网上录取,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到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受过高等教育、到城市见过世面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不愿意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种植工作(他们也不会种植这项工作),这导致了实际从事种植的人群基本上为50后、60后。
当随着这批种地人群的老去,谁来种地?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未来种地将成为一个新兴的职业,而小面积种植收入满足不了新型的专业农业主体的收入要求,扩大规模就成为了必然要求。
三、适度规模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世界农业发展的情况看,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它以大量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美国平均每个农场耕种的面积近4000英亩(1英亩相当于我国的6亩)。在美国,农业人口现只有600余万人以农为业(占总人口的2%左右),但这600万人不仅养活了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与美国情况差不多的国家还有澳大利亚、加拿大等。
第二种模式:人口密度大,耕地资源短缺型。典型的国家是荷兰,它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荷兰通过建立起1万公顷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现代化温室,已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蔬菜的出口雄居世界第一,鲜花占全球市场的60%。除荷兰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以色列。以色列节水农业技术居世界第一,平均每立方米的水可产两三公斤粮食,是我国的两三倍,水肥利用率达80%~90%。现在以色列不仅改变了蔬菜和水果长期依靠进口的状况,而且还能大量出口。
第三种模式:土地、劳动力适中型。比较典型的国家是法国。多年来,为发展现代农业,法国实行了“一加一减”的做法:“一加”指的是为防止土地分散,国家规定农场主的土地只允许让一个子女继承;“一减”指的是分流农民,规定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民,必须退休,由国家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目前法国农业产量和农业产值均居欧洲之首,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品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产品加工品出口国。
不管以上的哪一种模式,现代农业应该是集种植科学化、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产品标准化于一体的。而这恰恰是我国小农种植模式所难以达到的。土地的极度分散,田垄、地头分割,让大规模机械化难以实现;过度施肥、打药,使资源浪费严重,且造成大量污染;小农户种植,往往遵循传统,不能采用科学种植方案,且小地块无法实现统一的科学管理,使产品也很难标准化;这都影响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而通过新型农业主体将土地适度规模化后,这一切都将发生变化。
虽然我们判断适度规模化将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整体实现还将会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
一是国人守土观念的扭转需要过程。虽然人已经城市化,但仍旧故土难离,造成宁可摞荒也不愿流转的现象;二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很多农户更加看中自己在农村的土地,希望有朝一日会有一个巨大的增值,担心流转后失去控制;三是进城的农民还对未来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希望留一条后路。
在以上种种心态下,流转土地往往是短期的行为;这与现代农业的要求正相反。现代农业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短期流转的不确定性导致流转的人不愿意向土地大量投入。另外,农村的违约成本很低,看到流转户赚钱了就涨价,或者不租了,导致流转后纠纷不断,也成为了土地适度规模化过程中的一股不和谐的音符。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时间。
不过,三权分置政策的出台及土地确权的推进,将有力的推动土地的流转进程,加快土地适度规模化的发展。我们也相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度,我们也必将跨过农业现代化的门槛,为消费者提供品类更加丰富、食用更加安全、产量也有保障的农产品。
文章作者:刘永刚。
利益相关:刘先生就职于某大型农资公司,文章仅代表刘先生的个人观点,与其任职公司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