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第四篇】

发布时间:2017-07-16

按:接第一篇《适度规模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篇《现代农业的几个标准》、第三篇《农资企业该如何进行服务转型?》,刘永刚先生在第四篇主要和各位道友谈谈“消费升级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文】-----

前些天,麦肯锡新发布了《2017中国奢侈品报告》,统计显示2016年共有760万户中国家庭购买了奢侈品,超过了马来西亚或荷兰的家庭总数。这些家庭的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年均奢侈品消费达7.1万元人民币,是法国或意大利家庭的两倍。他们去年在奢侈品上的总支出超过了5000亿元人民币,为全球奢侈品牌贡献了三分之一的收入。

其实消费升级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这表现在方方面面:从奢侈品(前面提到世界奢侈品销量我国已占三分之一强)到工业品(苹果手机的畅销,出国日本买马桶盖、电饭煲;德国高端厨具销量的大幅增长等都是例证),再到农产品(新西兰的奶粉,澳州的牛肉,美国的车厘子等已从线上海淘进入超市、商店)都是最明显的例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品质消费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0到1的跨跃,正在快速向从有到精1到2的方向转型。前面例子里国外产品表现的更突出,并不是说国内的产品质量一定差,其原因可能除了国内产品不能满足需求外,还有炫耀性需求和尝鲜的心理起作用。

艾瑞咨询提供了另一项佐证,据其《2017年中国网民消费升级和内容升级洞察报告》显示,近年来人们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更明确了,愿意为高品质付出更多,同时也更重视品牌所象征的商品特性。56.3%的网民愿意多花一点钱购买品质好的东西;53.7%的网民认为质量和价格是挂钩的。

消费升级对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提出了新的课题,即重复原来低水平的生产已经很难满足消费的需求,农业也是如此。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满足了吃饱需求的人们开始注重吃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食品的多样性;二是食品的安全性;三是食品的高品质。

首先是食品的多样性。记得我小时候,冬天的蔬菜基本上以冬储大白菜和土豆为主。很多家庭会在夏天的时候制作西红柿酱、干豆角,是为了在冬天(春节)的时候餐桌上多一些色彩和口味。随着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南北流通越来越便捷,设施农业解决了一年四季的生产问题,人们的餐桌上的品种才渐渐多起来。而且逐渐的从国内互通演变成现在的买全球卖全球,多样性随之极大的丰富。

但由于中国的土地现状和生产决策机制,在农业生产端往往是盲目的。农民一般是看种什么赚钱就种什么,而市场的波动性很大,于是就出现了有些产品的生产供过于求,而另一些产品则严重不足,这就需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两个例子,比如说这两年政策变化很大的玉米,就属于由于国家保护价收购,导致种植面积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扩大,从而供过于求;在经济作物比如蔬菜表现的更明显,每年都有哪里种的什么严重滞销,烂在地里的新闻。所以多样性对应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立大宏观大数据基础之上种植结构的改革。这不能是国家仅仅简单的通过收储政策来影响,而应该一方面在信息化和数据化的基础上,建立整个农业的数据体系,尽可能打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盲目生产;另一方面尽快推动适度规模化进程,新型农业主体上了规模后会更关注种植结构的调整与效益情况,从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是食品的安全性。我想这是所有消费者都最关心的话题。我国现在的粮食、果蔬等农产品仍没有较为强势或公认的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牌,再加上流通环节的高加价,导致农业生产小散乱,竞争仍然是同质化的。这也导致大部分农产品不能够实现优质优价,只能随行就市。在价格不能控制的前提下,农户的收益取决于农产品产量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在种植过程中,低价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化肥的过度使用成为了普遍现象,而这是食品安全最大的障碍。

其实我们并不是没有关于食品的标准,比如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分类,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各种偏差,导致消费者缺少对产品真正品质的了解。因此,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去构建安全食品的供给体系:一是不可逆的信息化区块链技术在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使用,即国家一直在提倡的全程可溯源,打破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二是国家对标准申请和产出品检查的严格执行,对高毒高残留不达标的食品进行重罚。不过这会给农产品生产带来成本的上升,在我们还没有达到相对富裕的时候,希望国家能在这方面多出台一些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倾斜政策;三是尽可能畅通适度规模种植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渠道,压缩中间环节,并提倡优质农产品优质优价,提高农业种植者收益。

最后是食品的高品质。从生物的成长理论来看,每一种作物都有最适宜其生长的土壤、气候等环境,也有最恰当和科学的种植方式,所以国际上一直在推农产品原产地的概念。比如葡萄在全国各地均可种植,但一般人们公认南北纬30度到50度会更适宜葡萄的生长,因此世界上最著名的葡萄酒产区都在这一范围内。当然用大家熟悉的赣南脐橙、西湖龙井、库尔勒的香梨等等来解释会更容易理解。除去地理因素外,科学的种植方案和管理方案也能够有效的保证食品的高品质。比如有意识的控制农作物单产,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因需施肥,科学用药,都能够有效的提升农产品品质。

现在人们也越来越习惯用分级来评价农产品,如新疆大枣从净重、横径、纵径、外观、甜度等不同维度将大枣分为1-6星,这样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大致的标准,能够有效的引导种植者去提升产品质量,并获得较好的收入。可能因为农产品类别和品种实在太多,目前有品级分类的仍然不够多,希望未来能够越来越完善,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了客观的评价和选择标准,另一方面也有效提高新型农业主体生产高品质农产品的积极性。

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与消费升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农业又是有名的投入多、利润低、见效慢的产业,所以无论是种植的产品结构调整,还是品质结构调整,都需要国家大力引导和政策扶持。同时更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这场变革中来,以敬畏的心去从事农业生产,用高品质的农产品去实际推动消费升级。期待我们的农业越来越好,消费者也能吃到更安全、更优质的农产品。

文章作者:刘永刚。

利益相关:刘先生就职于某大型农资公司,文章仅代表刘先生的个人观点,与其任职公司无关。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