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焚烧污染环境是广大农村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背后是当地农村生活改善、农业生产高速发展与秸秆资源有效利用不足之间的矛盾。要破解这个难题需要有农民视角。(11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
曾经,秸秆是“宝”,是可以换钱的“宝”,所以大家不会对它付之一炬,但是,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秸秆不再有利可图了,为了方便,更多的农民选择了一把火烧掉。
但是,焚烧秸秆不仅仅是“一把火”的问题,这问题的背后带来的是环境污染,因此,为了治理环境污染,禁烧秸秆成为了一条新的规定。但是在禁烧之下却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烧,污染环境,不烧,没法种地,在这样一种矛盾下,秸秆该何去何从?
其实,秸秆禁烧难的根本点还在于,秸秆何去何从?秸秆不是“垃圾”而是“宝”,而干部就是要当好这“变宝”之人。如果能指导农民实现秸秆的有效利用,不但让秸秆不再是干群双方的老大难,也让秸秆发挥了“变废为宝”的作用。
一些农民期盼,政府能出台类似“粮食直补”的“秸秆补贴”政策,将实惠直接发放给农民,鼓励更新配套粉碎机等农机具,或组建合作社购买农机服务,将秸秆在收割阶段直接消化。
现实倒逼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要摆脱秸秆禁烧年复一年的应急式治理模式,必须要疏通秸秆的出路。秸秆综合利用不能停留在纸面上,更不能光靠行政命令,需要借助市场的力量,依托规模化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等,建立科学合理的秸秆收集贮运体系,提高比较效益;鼓励和支持农民使用先进技术和机械进行秸秆还田,通过加大补贴等方式,减轻农户因秸秆还田而增加的成本。农民有了“获得感”,才会有动力自觉参与其中,秸秆处理有利,禁烧才会有力。(来源: 长江网 作者:李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