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正在由起步阶段迈向加速发展阶段,甘蔗生产机械化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我国70%以上的甘蔗种植在坡地和丘陵地带,地块面积小、不规则,机耕道路不完善,增加了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作业的难度。
措施:按照《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要求,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持续支持“双高”基地土地整治、蔗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特别要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加强工程改造的统筹,切实根据机械作业需求,制定完善“双高”基地地块大小、种植行距、机耕道、地头转弯面积等标准,真正将“双高”基地建设成为适合机械化作业要求的高产高糖高效生产基地。同时,要加快推动糖厂前处理工艺改造,增强机收蔗压榨能力,实现机收蔗应收尽收。
问题二:虽然国内企业技术水平有提高,但部分收获机产品投放市场时间较短,性能仍不能完全满足丘陵坡地、雨季收获等多样化需求,有待通过实际检验进一步改进优化。由于机具产品标准不完善、缺少大型机具试验检测基地等原因,影响了新产品试验验证和企业研发创新。
措施:加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甘蔗机械研制、应用的衔接,推动甘蔗机械研发单位、制造企业、用户等建立合作机制,搭建甘蔗机械产品研发和应用之间的桥梁。进一步加大对甘蔗收获机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支持骨干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研制先进适用的产品。加快完善产品相关标准,建设大型甘蔗机械试验检测基地,为新产品研发、试验验证、推广应用等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相关企业要加强产品设计制造的改进,着力提升机具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问题三:目前,在生产技术上还存在品种多、栽培技术不统一,机种信息化精准作业水平低、行不直株不匀,倒伏严重等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艺农机的融合、农机与信息化的融合,提高作业质量。
措施:在服务体系建设上,一方面,要引导规模种植经营。实现规模化种植,不是一定要进行土地流转,而是要种植相对连片成规模、品种和技术模式相对统一,便于规模化机械作业。所以,需要深入探索蔗田生产托管、蔗农土地入股生产合作社、专业公司承包流转土地等多种规模化经营模式,提高作业效率。另一方面,针对甘蔗耕、种、管、收、榨全产业链的系统服务能力不足,全程机械化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糖厂的加工、运输等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的问题,支持发展一批甘蔗生产性服务组织,开展全产业链业务服务,探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模式。特别是要鼓励骨干制造企业延伸产业链,与农业合作组织、生产服务公司、糖厂等开展资本和技术合作,共同推进甘蔗机械新产品应用和服务。
问题四:目前各方面都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但在统筹使用、发挥整体效益上还需要协调统一。如一些补贴资金分配和使用的统筹协调不够,造成不同地区有缺有余,用户不能及时拿到补贴资金。融资租赁、贷款贴息、机收作业补贴等扶持措施还处于探索阶段。
措施:鼓励对甘蔗种植、收获等关键环节机具实行敞开补贴,给予重点支持。区别不同机型,研究完善补贴标准、操作流程等,确保用户及时足额获得补贴。鼓励主产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融资租赁、贷款贴息、机收作业补贴等,完善资金支持方式。在开展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适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