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企业发展or淘汰,取决于品质问题!

发布时间:2018-05-29

640.webp (5).jpg

今年以来,农机市场继续呈现出深度调整态势。大中型拖拉机、小麦收、水稻收等主机产品出现了大幅下滑。与此同时,一些高品质产品基本未受到市场影响,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1

农机市场面临激烈的品质竞争

我国农机行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阶段,小麦收获机械、大中拖等主导产品市场继续探底、用户需求减弱、库存积压严重以及经销商、农机企业运营绩效降低,发展面临的脆弱性和潜在风险问题十分突出。

1-4月份,部分区域小麦收获机、大中拖市场同比下滑40%左右,低端产品价格战、赊销战此起彼伏,不断出现农机企业、经销商退出现象。同时,国内农机新一轮产业升级、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持续突破,中高端产品新增长动力仍在培育,高品质产品市场继续看好。用户、市场、企业的逆向诉求必须推动产品高品质发展。面对市场激烈竞争,更多企业、经销商重视的是短期的市场销量,往往采取“低品质、低价格”的短期竞争行为,纷纷陷入到质量“陷阱”难以自拔。

从供给测看,我国大中型拖拉机、收获机械制造企业已经由本世纪初的十余家发展到目前的三百余家,低端产品远远供大于求。多数企业中高端产业的高品质保证体系尚不健全,研发、制造、检验等不能实现闭环管理,短期内难以取得实质性改善,发现高品质需求能力及满足高品质需求的能力明显欠缺,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有待全面形成。

从需求侧看,农机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完全进入到买方市场阶段,用户对高品质产品呈现个性化、多元化且不断升级,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产品品质一旦达不到用户需求,只能无奈的被其他企业产品所替代。

2

农机高品质产品发展基础薄弱

当前,我国农机行业正处于品质全面提升的重要关口,制造实力有待全面提升。国内大中型收获机械、拖拉机产品只有不到10%左右的高端产品接近或达到跨国公司本世纪初的品质水平。主流产品使用的纵轴流、动力换挡等技术只是解决有没有、还没有达到全面领先的好不好阶段,缺乏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品质保障能力。

跨国公司在纵轴流和无级变速、动力换档、自动导航系统等高端农机产品品质方面具有全面领先优势。我国农机企业除传统一线制造企业外,多数新兴企业仅仅是“组装车间”,普遍技术基础薄弱,高端制造能力匮乏,品质保障能力偏弱,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远低于一线品牌同类产品。达不到高品质诉求仅凭低价格销售的产品,往往造成一锤子买卖。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国内农机产品只有、只能在中低端、中小型产品市场占据一定销量的优势,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3

制约高品质产品发展的相关因素

制造高品质产品是一项系统工程,制约产品高品质的资源、能力仍待克服,短期内难以实现弯道跨越。

一是缺乏相应的研发投入。长期以来,国内农机基础研究薄弱,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市场形势低迷,企业盈利能力降低,普遍降低了研发投入。部分企业热衷于跟进、模仿、改进,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纵轴流、动力换挡等农机产品除国内少数几家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外,多数企业连产品电控系统、传动系统等故障的动因、解决措施还不具备,能组装却难以进行售后服务现象比较突出。

二是缺乏先进制造资源投入。农机行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偏低,装备水平不高,直接造成生产效率低下。核心功能部件、整机试验检测开发与协同配套能力不足。新材料、新工艺推广应用积极性不高,制约产品品质提升。对标国外领先企业,行业整体自动化程度低,加工精度不高,检测手段滞后,生产管理组织方式相对粗放。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短期内难以与主机发展要求协同,限制了产品质量规模化的突破。

三是缺乏农机农艺融合。多数企业习惯于先投放、后改进的新产品营销模式,卖方市场时用户被迫接受。买方市场条件下很容易造成用户的品牌转移。一些新兴企业缺乏品质支撑,产品设计前期的农机农艺融合不足,试验验证环节缺乏区域适应性协同,导致批量投放市场后,出现批量质量问题、适应性问题,出现开发产品快、退出市场更快的现象。小企业可以进行区域随时停止投放,大中传统企业很难规避品牌减值现象。

4

加快产品品质提升和优化

产品品质直接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产品品质不过关,经销商越努力推广、品牌受伤害越严重,甚至造成企业基本失去发展的保证。加快从“拼价格”向提升产品品质转变,成为农机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是加大研发投入。国内高端农机市场需求逐步增加,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依靠猎取竞争对手成熟人才获取核心技术、跟进模仿或抄袭的研发模式难以持续。农机企业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培育资源和能力优势,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制造能力,加快纵轴流和无级变速、动力换档等高端产品的研发和批量制造能力。立足企业发展战略,引进、培育支撑企业品质的高端研发人才及团队。全球视野加快配置研发设备、研发平台、研发路线等资源,适应产业升级的研发要求。加大研发资源资金占比,确保研发资金的专项化运用。

二是全面提升制造能力。结合大中型拖拉机、收获机械及配套柴油机等产业升级趋势,积极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柔性化、敏捷化先进制造技术,升级、配置先进制造资源,实现电控系统、液压系统、轴流系统、材料等核心零部件工艺技术突破。主动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着力克服大中型拖拉机、收获机械在升级过程中的的薄弱环节。大幅提升MTBF值(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快速提升产品的质量保证能力,不断提升品质竞争力及客户满意度,追求产品品质持续领先、品牌竞争。实现制造资源协同,全面提升核心功能部件与整机试验检测开发与协同配套能力。

三是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创新新产品研发模式,加强农艺需求研究,避免出现区域农艺“灯下黑”现象,真正将用户的需求充分融入到产品调研、设计、改进之中。开展多区域、多维度新产品试验验证,增加产品的适应性。按照区域不同诉求,满足东北区域垄作、西北部分区域覆膜作、冬麦区平作等作业需求,不断构筑差异化优势,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有效杜绝将品质领先、农艺不符的产品错误性投放。

缺乏品质保证,企业生存都无法持续,这已成为铁律。尤其是在当前产业转型、产品升级、需求生变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交叉并行的情况下,农机企业、区域市场、经销商正迎来新一轮的优胜劣汰,产品品质正成为企业要发展或被淘汰的分水岭。面对产业规律趋势、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发展目标要求,加快产业转型、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发展能力已经成为各方不得不面对的发展大考。

原创声明:

本文原创作者:大田传媒|农机360网 《农机新观察》特约评论员 王超安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