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财务司副巡视员王晋臣:推进财政金融协同发力 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发布时间:2018-06-15

 

W020180610372573101072.jpg

图为农业农村部财务司副巡视员王晋臣在主题论坛上演讲 本网记者 叶晓宁 摄

我作为一名农村金融方面具体的工作人员,结合工作实际简要谈一下对乡村振兴中农业投融资的一些认识。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深刻的阐述。归纳了七条道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再次提出要推出五个方面的乡村振兴,形成了今后五年落实乡村振兴的一个完整战略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公共财政投入上要优先保障。公共财政如何优先保障?刚才张红宇司长也提到,乡村振兴的钱从哪里来?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创新财政撬动金融支农政策,加快形成财政、金融、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格局,不断的培育乡村振兴经济持久的生命力。

第一,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在现有的金融投入制度和框架基础上,如何做好完善和发展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很重要一个原则,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创新财政的投入方式,培育新动能、激发新动力、挖掘大潜力、提升大效益,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一个大的保障。

一、是以机制改革为先,建立健全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构建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既要实现中央的统一调控,也要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激励地方政府的主动作为,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支持农业发展。中央和地方要按照事权划分,落实支出责任,坚持在存量上做文章,增量上想办法,机制上动主意。

二、以产业兴旺为基础,提高农业高质量的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要按照新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具体到财政投入上,就是准确把握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过去解决农产品数量提升的问题,转到更加注重提升质量效益。由过去调整生产结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产业结构、经营结构。由过去发展生产力,转向更加注重体制改革,增强内生动力,提高政策的效率。要围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支持推动农业农村内外部的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农业产业融合带动产城融合,以产业产城融合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三、以绿色生态为要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是农业的本色,要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崇绿色发展方式,鼓励绿色的生活习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落实好进一步补偿制度。总之,要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切实加大农业资源保护、绿色生态、环境治理等多方面投入,促使全社会都能自觉建起绿色发展方式,积极维护绿色发展的成果。

四、以人的发展为本,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实施乡村振兴,人的因素是第一位,实施人才振兴关键要解决好农民,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问题,要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职业农民工程,从而培育出一批爱农业、懂制度的新型农民。大力支持农业双创,鼓励更多优秀的人才投入到乡村的创新创业中,让他们成为乡村的主力军。

第二,大力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农业实体经济。

这些年来,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部署下,各地区、各部门、各相关金融机构大胆改革创新,出实招、办实事,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明显的提升。可以说,这些年我们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体现着金融的功劳和贡献。但是也要清醒的看到,对照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任务、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农村金融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贷款难、贷款贵、保险水平低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金融支农仍然是一块比较大的短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金融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和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全国工作会议强调要求,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和精准脱贫的薄弱环节。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农业农村也比任何时候也需要现代金融的支持,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村金融不同于工商金融、城市金融,很多做法还有产品难以简单的移植和拷贝。因此,不断的深化创新是搞好农村金融的必由之路。必须加快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原,把更高的金融资源配备到农业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从而更好的满足乡村振兴的多样需求。

一、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近些年,我国不断的推进涉农政策性改革,逐步形成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功能互补、相互协作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在服务乡村过程中,金融机构应该更好的发挥职能优势,找好自己的职能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要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从而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创新开发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具体来讲在农村信贷方面重点完善融资增信机制,切实推动提升农业信贷的可得性和便捷性,稳步推进农村承包经营土地的信贷担保服务。在农业保险方面,扎实做好农业大灾保险,研究建立大灾风险机制,鼓励推进价格指数、保险+期货的创新。农业农村部去年开发建设了新型农业主体信息举报系统,力求为新型农业主体提供全方位、点对点的信贷、保险、培训、生产作业、产品营销等多元化服务。

三、不断的拓宽农业农村投融资渠道。更好的创新投融资模式和机制,从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近些年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相继设立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等,也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农业绿色发展、田园综合体、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产品物流与交易平台、现代农业产业园、“互联网+”现代农业等六个方面。稳控风险前提下,依靠金融的科技进步,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便捷和优质的金融。

第三,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财政与金融社会资本协同支农。

理论和实践证明,用好财政“金钥匙”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到了2017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达到478亿元,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农业保险市场。从而推动财政金融体制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2015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每年也安排相应的资金,重点围绕拓展信贷的质押物范围,支持各地开展了金融支农模式的创新试点。在此基础上去年农业农村部还发布了金融支农创新的十大模式。总的来看,这些模式之所以能发挥比较好的成效,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引导、财政撬动加上金融、市场的运作。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的补贴力度,增强补贴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用好财政这把“金钥匙”,发挥他的引导功能,发挥服务支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广大农民的内生动力。增强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投资动力,推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的协同联动发展,从而推动财政和金融社会资本支农的大协同。形成全社会支持乡村振兴的大格局。

以上是工作当中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不妥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