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是2018年6月中旬,全国麦收接近尾声,各大产区麦收基本完成,眼下最惹人关注的非小麦价格莫属了,今年小麦产量降低,质量下降的前提下,新产小麦价格走势到底如何?
整体来看,今年的小麦价格走势大致为起先低迷,随后高涨,继而趋弱,最后走强这四个阶段!
2018年夏收初期小麦价格明显低于去年同期,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托市收购价格标准降低,影响市场价格。
另一个就是我国南部麦区小麦质量不及往年,难卖上一个好价钱。
不过随着诸多有利于新麦价格上涨因素的涌现,2018年变的小麦也不负众望的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价格回暖。
政策引导收购主体增多,价格迅速回暖。
如果让我说,为何这段时间,甚至在一周时间里各地小麦价格迅速提升?除了客观因素以外,政策的引导也是居功至伟。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正式印发了《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预案》表明,今年小麦政策执行时间延后了11天,调整为6月1日-9月30日。
与往年不同,今年《预案》规定最低收购价收购的小麦、稻谷应为当年生产且符合“三等及以上”国家标准,而往年最低收购价政策可以收的四等、五等粮,今年最低收购价不再收了,而是由地方政府组织引导实行市场化收购。
产量减少,农户开始惜售
进入6月份,正式迎来各地小麦收获上市的高峰期,但由于持续的降雨天气,以及前期的倒春寒等原因,河南、安徽、湖北等多地出现小麦单产大幅降低,品质下降的现象。
今年即使小麦质量不错的山东鲁南地区,产量降低也非常明显。
山东德州陵城区李家坊村小麦种植户 李其峰:今年都有点遭灾,平常我们这儿(小麦)最高(亩产)能到一千来斤,今年也就能到六七百斤。
由于今年四月遭遇倒春寒、山东局部地区小麦出现冻害,麦苗枯、麦穗空的现象增多,不但小麦要减产,而且品质也打了折扣。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了最新的2018年中国主要粮油作物面积和产量预测,根据最新预估数据显示,今年小麦产量预计为1.26亿吨,较去年减产300万吨。
单产下降的同时,由于雨水的影响,小麦的品质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据业内人士向农财君透露,天气原因是造成今年多地小麦品质降低的主要原因,且由于受总体品质和质量偏差,以及政策性继续调整影响,导致前期小麦收购价格低开。同时,小麦品质降低也影响了面粉企业的效益。
另一方面,因单产下降,部分农户对小麦价格预期开始增高,开始出现惜售,一些地区如安徽甚至出现“无市也无价”的现象,贸易商反映生意难做。
目前,小麦收购的进度已经推演到了山东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从市场表现来判断,华北地区的优质小麦已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临储麦重启,市场价格或趋弱!
大家可能没有太关注六月一日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发布的一则《关于暂停2014-2016年产最低收购价小麦竞价销售的公告》在全国小麦大规模收获刚刚开启的时候,这一则公告就正式拉开了着今年小麦价格走高的序幕。
这则公告为何那么重要?
就是为了给新麦上市让路,让新麦的价格能够尽可能走高,让原本就已经减产不少的农民朋友尽可能多有一些收入。这些企业即便是再唯利是图,也得遵从政策的指引,毕竟临储麦不拍了,自己又没有多少的库存,为了开机生产,为了保证利润,只能硬着头皮去市场收新麦,价格高点也没关系,总不能企业停机停产吧,那样损失更大。?
可以说,活跃于田间地头的粮贩子背后都有大型面粉企业的身影,为了收购迅速掌握优质粮源,在这些企业的支持下,市场上出现加价抢粮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整个市场上的收购价格走高也就在情理之中。
来源: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