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小麦减产 但价格涨幅小收购进度慢的原因找到了

发布时间:2018-09-07

进入8月以来,随着北方地区天气逐渐转凉,面粉市场终端需求回暖,部分地区小麦价格有所回升,但需求增量和价格涨幅令人失望。处在新麦减产年份,当前又正值消费旺季,国内小麦为什么卖不上价呢?

一、新麦产量与质量双双下滑

查阅相关气象资料发现,今年春小麦主产区气温普遍偏低,清明节前后部分地区的气温甚至大幅下降,导致当地小麦生长发育受阻,部分早熟品种染上冻害,半穗小麦随处可见。另外,小麦收获期多地降雨过量,小麦发芽率居高不下,湖北、河南南部等地达到国标3级标准的小麦数量有限。

640.webp (29).jpg

往年,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小麦单产普遍在1000—1200斤/亩,今年最好的地块儿,单产估计也只有800斤/亩。

二、产区收购量同比大幅减少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公布了今年国内主产区夏粮收购进度,数据显示,截至8月15日,累计收购小麦4105.9万吨,同比减少2033.1万吨。其中,河北收购361.7万吨,同比减少112.4万吨;江苏收购980.9万吨,同比减少227.7万吨;安徽收购461万吨,同比减少391.4万吨;山东收购686.2万吨,同比减少136.5万吨;河南收购863.9万吨,同比减少1063.8万吨;湖北收购132.2万吨,同比减少100.5万吨。

6大主产区收购量大幅减少,一是说明小麦减产严重,二是说明符合收购标准的小麦数量有限,三是说明农民惜售心理浓厚。不过,在此过程中,小麦价格反而没有持续上涨,实属蹊跷。

640.webp (30).jpg

新麦上市后,由于产量下滑、农民惜售以及饲料等企业批量收购芽麦用作原料,今年6月初新麦开秤后价格逐步攀升。随后,在各主产区先后启动最低价收购执行预案、各地国有粮库储备小麦轮入的提振下,新麦价格快速走高。

然而,不久,新麦价格就止住了上涨步伐。其一,南方地区芽麦占比增加,符合收购标准的小麦减少;其二,新麦上市后,湖北等地阴雨连绵,新麦水分偏大,收购商想收不敢收,担心收购以后发生霉变;其三,新麦开秤价波动剧烈,数日之内价差就达到0.2元/斤,很多收购商无所适从。

640.webp (31).jpg

由于收购量降幅大于产量降幅,小麦市场新增的可流通量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这是今年新麦上市后,经历了短暂的高开高走,就一直表现得不温不火的主要原因。

从近年来的运行规律看,来自国营粮库的收购需求是支持小麦价格高位运行的重要驱动,也是新麦上市后高开高走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部分制粉企业、饲料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其在新麦上市季节大量抢购质量偏低的小麦,实际上提高了小麦价格的整体运行区间。

640.webp (32).jpg

今年新麦集中上市后,国营粮库的收购需求突然削弱了,由于顾及食品安全问题,部分制粉企业、饲料企业也不敢放量收购质量偏低的小麦了,市场需求出现“断崖”。供需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小麦价格势必要通过长期振荡来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导致近来小麦价格徘徊不前。

三、替代品竞争优势依然明显

小麦市场的重点需求集中在制粉领域和饲料领域。现阶段,面粉市场需求波动不大,城镇居民对面粉的直接需求下降,对面粉半制成品的需求增加,制粉企业的销售对象向食品行业转移。

640.webp (33).jpg

观察小麦及其制品的替代品市场可以发现,目前,玉米、玉米淀粉、豆粕、菜粕、棉粕等价格偏低,小麦难以大量进入饲料原料市场。另外,玉米淀粉还在食品与工业领域大量挤占面粉的市场份额。小麦及其制品的替代品具有较高的价格优势。

尽管今年部分新麦质量偏低,但是其最终还是要被下游需求终端所消化,无论以何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偏低的劣质小麦会不会拖累小麦市场价格整体下行呢?答案是不会。劣质小麦自有出路,而且待劣质低价小麦消化完以后,小麦市场很可能迎来一波上涨行情。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