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农机市场》杂志9月刊。
8月28日,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8月21日印发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以下简称“政策”)回答记者提问,对政策文件的背景、亮点、目标和要求等进行解读。其中,对农机从业者最关心的排放切换时间节点问题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即以压燃式发动机为动力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控制目标要求2020年达到国家第四阶段排放控制水平,2025年与世界最先进排放控制水平接轨。
据此乐观估计,如果切换时间节点设定为2020年12月31日,留给农机行业的时间也只有28个月了。如果之前没有做好相关准备的农机主机厂,从现在开始对接发动机供应商,做技术对接和匹配、整机试制和调试、小批量实地作业检验、技改升级、定型大批量生产,以及加快对研发、采购、生产、营销、经销商等系统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和硬件升级,虽说还来得及,但时间确实很紧迫。
消息发布后,笔者曾跟农机从业者A君沟通此事,他有些不太在意。A君认为,国二升国三就给农机单独延期了,国三升国四肯定也会的。对此,笔者认为此次国三切换国四给农机单独延期的可能性不大,理由有二。
首先,从“政策”文件的征求意见稿和定稿的行文措辞对比看,可知主管部门决心坚定。征求意见稿中,语句多以“加快”“提高”“完善”“研究”等措辞引导,文章基调为“指导性文件”,而定稿中则多以“应”作为词眼。从法律和行政实践角度看,“应”其实对应的就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加之,定稿中的政策目标更加明确,各项措施更加细化,展现了主管部门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升级的决心。
其次,从宏观的政策环境和政策信誉看,没有留下延期的余地。第一,污染防治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被列入十九大报告。第二,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强调“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第三,7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以上这些都是在污染防治方面的国家意志体现,不容轻视。此外,政策文件也是要讲求信誉的。国二切换国三时,已经让一部分“老实企业”吃亏了,比如某企业按规定节点准备的下线产品都是国三机,而竞争对手却下线的国二机,具有更强的价格优势。如果国三切换国四再单独为农机行业推迟,那相关政策的信誉可真就破产了。
最后,笔者认为,严格的排放政策对农机行业长期发展利大于弊。首先,有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本轮升级会出清一大批“三无一有”企业,即无技术实力、无品控能力、无服务体系能力,有关系营销依赖症的企业。例如,2015年笔者对华北某供应商调研,现场发现他们正在装配一辆青贮机,该厂属于典型的“三无一有”,询问该公司负责人如何控制刀片品质,其回答,“我们干了十几年了,拿眼看就行。”此次升级受打击最大的就是这类厂商。其次,有助于拓展国际市场。排放标准作为重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是国内农机产品难以进入欧美市场的主要障碍。第三,有助于提升企业技术储备意识。有不少农机企业以“在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作为宣传卖点,实际情况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通过两轮排放标准的切换,以及2025远景目标的引导,相信会让经受住考验的农机企业有所改变,将技术储备意识从嘴上落到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