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机维修行业困难与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05

摘要:近年来,江苏省农机化管理系统坚持加强农机维修人才队伍培养和维修网点建设,探索多种农机维修服务模式,不断提升维修行业水平,取得了良好成效。但面对当前农机化快速发展的新趋势和“放管服”改革的新要求,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围绕破解难题,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开展了深入调研,形成了《江苏省农机维修行业困难与对策分析》,现刊登如下,供各地交流参考。

江苏省农机维修行业困难与对策分析

农业机械维修是指使用工具、仪器、设备,对农业机械进行维护和修理,使其保持、恢复技术状态和工作能力的技术服务活动,是保证农机作业质量、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安全生产的必要保障。近年来,江苏农机系统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运用市场化思维,加强农机维修人才队伍培养和维修网点建设,探索多种不同的维修服务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从当前农机化快速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放管服”改革的总体要求看,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与问题亟需解决。

一、江苏省农机维修行业现状及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农机维修服务主体少。

江苏省年农机维修量约232万台次,维修经营直接收入20亿元左右。全省现有正常运营的农机维修点共1747个,其中一级维修点25个,二级维修点254个,三级维修点1127个。全省平均1个乡镇2个维修点,8个行政村才有1个维修点。农机维修点分为4种类型,专门从事农机维修的社会化维修点840个,占48%;农民专业合社自建维修点497个,占28%;农机销售(生产)企业自建售后服务点共379个,占22%;苏南部分地区还有少量由农机推广、培训机构或乡镇农机站发展起来的集体性质的维修点。

(二)农机维修服务主体生存能力弱。

首先,农机维修点建设成本高。农机维修点需要进行厂房场地设施建设,包括维修车间、配件库等;需要购置维修设备,包括工具、仪器、抢修车辆、配件等;需要支出人员工资、培训费用等。据测算,按照一级维修点标准建设,一次性需投入500万元左右,其中维修工具一项就需要80-100万元。三级维修点投入也需要100万元以上。其次,农机维修季节性明显,淡季业务量不能满足运营需求,利润率低。再次,目前农机维修点设备设施普遍比较简陋,部分维修点只有一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通用维修设备,专项维修工具和故障检测设备等严重老化、短缺,只能修理简单常见的故障,不能满足大修需求。

(三)农机维修技能人才流失快。

全省现有农机修理工4877人,平均每个维修点2.8人。据统计,江苏省拥有各类农机具830余万台,农机具数量与农机修理工比例为1701:1。由于农机维修工作又脏又累,地理位置偏僻,一般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而不愿意从事该行业,农机修理工流失较多。2012年以来,全省共培训鉴定农机修理工1.6万人次,目前实际从事农机修理的不足5000人,除去交叉培训和自然退休的,大约流失1/3左右。农机修理工普遍年龄偏大(50岁以上占到70%),学历较低(高中以下占到70%),大多是凭经验、吃老本搞修理,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能力不够,修理技能不足。

(四)农机维修监管措施缺乏。

从2006年起,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对农机维修经营实行资质许可,农业机械维修经营者应当经县(市、区)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审核合格,取得相应类别和等级的《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方可从事农业机械维修业务。2018年7月,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8〕28号)明确取消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核发,推动农机维修管理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督转变。但是,农机维修监管抓手减少,处罚手段削弱,有些监管措施可操作性不强。

(五)政策支持少,农民满意度低。

当前,江苏省财政对农机维修行业支持政策有两项,即省级农机维修点建设项目和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政策,总资金量1000万元左右。从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对农机维修的支持均落后于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等环节。农业农村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2017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农机维修整体满意度仅为60%,最需改进的前5项依次是:购买配件方便性、配件价格、修理工技能水平、维修网点密度和维修及时性,江苏情况大体相当。根据调研,江苏省大型农业机械的零整比在4:1以上,修理工时费用没有统一标准,维修费用明显偏高,加上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拉动,农民普遍存在“修不如买”的观念,农机使用周期明显缩短,造成资源浪费。

二、江苏省农机维修行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新时期,江苏省农机维修行业发展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政策引导、市场运营、合理布局、多元发展的基本思路。根据国家“三农”工作有关要求,通过政策支持,提高农机维修主体市场运营能力,建设完成以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为支撑,农机专业合作社自我服务为基础,社会化维修点为主体,销售(生产)企业售后服务为补充的,具有江苏特色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体系。

一是加大农机维修点建设项目支持力度。从2009年开始,江苏省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左右,支持农机维修点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共支持建设农机维修点377个,使用财政资金3770万元。建议加大该项目覆盖面,利用5年左右时间,对全省余下的近1400个维修点进行补贴全覆盖。根据“放管服”改革要求,对原有项目补贴办法进行修改,规范操作。变过程导向为目标导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凡是达到标准要求的农机维修点均可享受政策支持。拓展项目资金用途,扩大项目资金使用范围,推动维修点提升服务能力。

二是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依托现有农机维修点,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一批集配件供应、维修保养、技术咨询为一体的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全省规划100个左右,每个县建设1-2个。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建设标准为年农机维修保养能力1000台次以上;具有满足机具停放、维修作业需要的场所和配件库;一次性入修工位不少于5个;持有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机修理工5人以上;安全生产、质量管理、进货检验、计量标准、服务承诺、维修记录等制度健全。

三是拓展农机维修技能人才培养渠道。探索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获证奖补和农机维修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方法。争取更多新型职业农民阳光培训项目资金。探索建立全省农机维修能人库,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开展农机维修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鼓励省内企业举办各种类型的竞赛活动。尝试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人才培训基地或农机生产企业培训农机修理工。

四是探索事中事后监管方式方法。根据国务院取消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核发事项要求,加强农机维修事中事后监管。一是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维修相关标准规范,结合实际予以完善。二是规范维修企业服务,引导维修企业推行承诺服务制,加强行业自律, 要求维修企业提供服务明细单,作为消费者追责依据。三是加大农机维修企业的抽查检查力度,严厉处罚违法违规行为,处罚结果记入信用平台,实行联合惩戒。四是畅通农机维修质量投诉渠道,有效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