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召开的一次福田雷沃农业装备客户代表大会上,安徽阜南县许堂乡富友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于喜讲述了他用一台福田雷沃谷神收割机富裕两代人的故事。
韩于喜是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许堂乡许堂村的一位普通农民。2000年,他用东拼西凑借来的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购买了当时福田雷沃重工投放市场的一款先进的雷沃谷神2000型轮式收割机,这也是他购买的第一台收割机。
这台收割机,寄托着韩于喜全家的致富梦想。韩于喜驾驶着它,每年先到河南南阳、驻马店一代参加中原地区的麦收开镰作业,然后再回到自己的家乡阜阳收割,依次到苏北、山东等地,几年下来,跨区作业的酸甜苦辣他都尝遍了,当然也获得了很好的收益,最初的几年,这台收割机每年都给他带来4-5万元的纯利润,使他家的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转变。慢慢的,韩于喜走上了靠农机发家致富的道路。
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韩于喜也积累了丰厚的跨区作业经验。特别是在作业路线、掌握各地的风土人情、制定机收价格、化解纠纷等方面,他有独到的认知。随着自家日子越来越红火,从2003年开始,他带领同乡的其他机手组成了跨区作业队,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2005年,韩于喜的儿子韩磊震初中毕业,也跟随父亲加入了跨区作业的行列,并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利用第一台雷沃谷神收割机积累的原始资本,韩于喜家又先后购买了4台雷沃谷神收割机。
现如今,韩于喜家里的雷沃谷神收割机虽然都成了雷沃谷神GE50、雷沃谷神GE60等越来越先进的机型,但那台雷沃谷神2000型收割机依然存放在他的机库房里。老韩粗略的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第一台雷沃谷神收割机,到2014年已经历了15个麦收季节,累计收获面积达到24000余亩,为他带来了至少30万元的纯利润。
历经十几年的麦收作业,这台“老古董”收割机看上去虽然有些锈迹斑斑,但每年还能通过正常的年检,各项性能指标仍能达到作业要求。麦收期间每年还能在当地收获小麦数百亩,纯收益在15000元左右。有人对韩磊震说:“这台收割机早已超过使用年限了,还不快卖掉算了!”他却说“这台雷沃谷神收割机是我们家的致富战车,为我们的家庭和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好运,实现了两代人的致富梦想,给多少钱我们也不卖”。
记者了解到,2011年3月23日,韩于喜在当地发起组建了阜南县许堂乡富友农机专业合作,合作社现有成员46人,拥有大型农业机械近百台,比成立之初增加了9倍,总资产达600多万元。该合作社以从事农业机械维修、机械化耕整地、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植保、机械化收获服务为主,兼顾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服务。2013年被评为安徽省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目前,韩于喜在合作社内坚持自己先使用新机型,然后向社员推广的方法,取得了合作社成员的高度信任,社员家家户户都通过农机发了家,住着楼房,开着轿车。富裕起来的韩于喜,家里也已经盖起了楼房,成了当地知名的农机专业户。对于通过农机作业给家庭带来的可喜变化,韩于喜深有感触:“首先是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可以提高农机运作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压力,还能够增加机手收入,带来社员致富。再就是得益于我选择了福田雷沃这个好品牌,不仅服务有保障,而且产品的技术进步快,让我们老用户能率先使用这些新产品,能获得更高更好的收益。”
随着岁月的更替,现在韩于喜的儿子韩磊震已成了今天跨区作业的主角。他在作业之余,除了协助父亲经营好富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同时,还在互联网上建起了一个“中国收割群”,与全国的机手们共同探讨收割机的维护技能和跨区作业经验,探讨各收割机品牌的优势与不足,有时还能给生产厂家提供产品改进建议。现如今,他的“中国收割群”在机手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也成为农机生产厂家关注的信息渠道。从韩磊震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一代中国职业农民的创新特质,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农人日记 :毕业了,来开雷沃农机创业吧
毕业两年,我已是务农两年的“新农人”。
知了开叫,正是每年大学的毕业季。时间倒回到两年前,抹掉毕业季离别的眼泪,那时我正在纠结于我的未来。 未来在哪里下种,在哪里扎根生长,这是每个毕业生都要面对的问题。大学结束了,而青春才刚刚开始。
2013年6月走出河南农业大学的校门,我的决定是把自己种回乡下。这是一个迟疑了又迟疑,不容易做的决定。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个四年前,父母和大学给我的使命是跳出农门,跳到那些不沾泥尘草屑的白领队伍里。显然父母这次被我跳回农门的举动吓到了。
农机开启了我的土地创客情结
我虽然出生在农村,村山村水中长大,但回归乡土,并非因为我对土地懂行多少。大学我读的是社会工作专业,种地对我而言是个更大的课堂。就在那年的毕业前夕,一位师哥在这个更大的课堂里给我上了一课。
在网上看到这位师哥的一则“毕业了,一起来地里创业吧!”的招聘启事后,我如约来他的农场里面试。 这位早我几年毕业的师哥,带我在他的农场里参观了一圈。正值那年三夏麦收,一辆辆红白相间叫雷沃谷神的收割机收割而过,随后是雷沃拖拉机牵引着雷沃打捆机上场,将麦秸码成方捆,最后播种机免耕播种下玉米。这个位于黄河泄洪区的农场里清一色的雷沃农业装备编队,将小麦收获、秸秆回收利用及玉米播种一次性完成的作业场景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近万亩的农田,一周内完成耕种收储运,这对我真的是震撼而生动的一课。
那时,我开始意识到,农村已不再是袅袅炊烟的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转型的这个时间里, 农民也面临着从传统种养的老农人到新一代懂技术、懂市场、懂营销的“新农人”的转变。 我的这位师哥正是这样完成了他的角色转换。他的父亲是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每年组织近百人的雷沃谷神车队参加跨区作业机收,使他在当地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农机名人。
作为带着新见识、新理念返乡的“农二代”,师哥没有走父亲传统经营的路子。父亲农机合作社大多是农机大户、农机户带机入社,以互助形式联合形成的,组织结构较松散,尽管每年有相对不错的收益,但在统一调配、保管、作业、结算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在他的建议下,他首先把父亲的雷沃谷神跨区作业服务队转型成了一只农机作业服务队,受益于国内农业装备龙头企业福田雷沃重工的全程农业机械化产品解决方案,这只雷沃农业装备作业服务队,在雷沃谷神收割机基础上,陆续增添了雷沃拖拉机、雷沃谷神玉米机、雷沃打捆机…
“大家伙”越来越多,通过优化配置了农机资源,这个原本松散的合作社团队开始向公司制发展。合作社也在师哥的带领变成了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小微企业组织。不限于最初的收割小麦,而是开始承担起了周边四里八乡全程“耕种管收”任务。师哥也正式由一个农二代身份的大学生变成了农机创客。
加入了这支农机创客团队
每天活跃在田间地头,把农机当做他创业的阵地,第一年里这只作业服务队的经营服务收入就达到了280万元,净利润大大高于当地合作社组织的平均经营服务收入。依托这只作业服务队,师哥开始组建西平县一家种植合作社,开始流转土地,种植小麦和玉米,依托雷沃农业装备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来对所流转的土地进行现代化经营,向着自己的第一家大农场迈进。
随着这只雷沃农业装备作业服务队给他带来不菲的收益和土地流转而来的农场渐成规模,师哥之后要做的是组建一支涉农的创客团队。这支团队要在这只日趋完善的雷沃农业装备作业服务队基础上,进行经营机制改革,完善运营机制,实行创客经理人负责制,开启不同于传统的农机创业之路
这只创客团队,既需要招徕熟悉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技农艺的技术人员作为顾问,也需要有创业热情和勇气,愿意“务农”的知识型“新农人”。麻雀随小,但在学飞的阶段,师哥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一个五脏俱全的一站式开放性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平台。就在师哥招兵买马的过程中,已经不需要瞻前顾后的我,果断加入了这只年轻的雷沃农业装备创客团队。
事实上,带着新的见识和梦想踏上返乡路,加入师哥团队的并不只有我一个。作为只身投营的“合伙人”,我们一起加入这只雷沃农业装备创客团队的三人,每月除了会有固定的工资收入,还分得了种植合作社流转而来的每人一千亩地的自主经营权。带着一腔创客的热情和懵懂,我们除了接下来要尽快担当起职业农民的角色,另外还要有来自一千亩地自负盈亏的欢喜和压力——为了让我们找到感觉,师哥每人划分给我们已经流转来的一千亩地进行自主经营。不管怎样,我们都开始了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依靠农机做活土地文章
一千亩地基本上是一个村的耕地面积。作为一个崭新的“职业农民”,一个人经管一个村的土地,怎么管?怎么种?乍听上去真的有点让人眩晕。
这种焦虑很快在雷沃农业装备作业服务队的一条龙作业中烟消云散。就像最开始在师哥的农场里看到了一条龙作业场景一样,有了农机,土地就有了主心骨。特别是像福田雷沃重工这样的国内农机龙头企业,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也让“ 务农”这场苦战,看上去有了不一样的“打法”。不管是春耕还是“三夏”、“三秋”,雷沃农业装备的成系列产品解决方案已经越来越让“种田人”变得轻松。
事实上,因为配备有一只日益壮大的雷沃农业装备作战编队,我们三个更像是一个小作战区域的联络指挥官,什么样的时令,协调调度什么样的农机、农机手和种子化肥等农资,边学边做,在一年的全身心的投入中已经开始摸着门道。以夏收为例,一千亩地小麦的收割一台雷沃谷神只需要短短三四天时间就能完成,而在配备了雷沃烘干机、精量播种机后,整个种植合作社近3万亩地,夏种夏收夏管基本上一周时间就完成了。
在与土地打交道的第一年里,我还学会了开雷沃谷神收割机,这是一款自动档的收割机。福田雷沃重工通过成功将静液压驱动技术应用到收割机上代替机械驱动,实现了“手动挡”到“自动挡”的技术创新。对于即使像我这样的“新机手”,也只需要操纵液压控制手柄即可实现无级变速及倒车,开割小麦了。
除了持续引领国内农机产品向高端化、专业化和成套解决方案式发展,从2014年开始福田雷沃重工还针对像我们这样的农场、合作社这样的组织型客户群体,开通专线服务,提供定制化管家式专属服务。特别是2015年全新推出的“金匣子”系统农机产品,可以提供所属车辆的作业计划、作业亩数、作业路线、油耗、保养提醒等信息,帮助做好车辆管理和作业管理,这种“互联网+定制化服务”,一下子给我添了一个“智能管家”。在互联网+风口,“最土”的农机正在成为下一个被改造的对象。作为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新农人”,我乐见并开始接受这种互联网+农机和农机服务所带来的便利。
到2014年,仅我们的这个种植合作社收入已有7百万多一点。工资加一千亩土地的经营收入,这一年我和一起入伙的小伙伴每人拿到了二十万多一点的年收入。这是一个令留在城市写字楼里工作的白领同学都吃惊的数字。体面的收入除了让反对我回乡种地的父母吃上了定心丸,也让我相信我们的农机创客团队未来会有更大的舞台。
土地在我脚下,这两年是我最重要的日子。我叫李春升。毕业了,一起来做土地里的新白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