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机械化深松整地测试效果分析

发布时间:2015-10-20

 

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处,辖夏邑、虞城、柘城、宁陵、睢县、民权、梁园区、睢阳区六县二区,耕地面积62.5万公顷,适宜深松耕地面积52万公顷,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粮食作物,是典型的农业大市,是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大力推广应用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对实现粮食作物稳产、增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来,通过政府引导、项目带动,商丘市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但受限于农民的认识接受程度以及操作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推广应用面积增幅不大。在同等地块、同等条件(作物品种、施用肥料、田间管理)下,对深松与不深松田地的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作物根系发育、作物产量等情况进行测试,通过数字量化分析,找出两种作业模式的优缺点,得出结论,既为宣传推广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提供了实践依据,又为大力推广应用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撑,进而有力促进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

一、机械化深松整地效果测试要求

(一)建立机械化深松整地实验基地

为了保证机械化深松整地效果测试数据具有准确性、可比性和指导性,在各县(区)建立了不少于20亩的试验基地,严格按照确立的作业模式和标准作业,并规定了数据统一采集的时间节点。

(二)确立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模式

考虑各县(区)实际和农民的耕种习惯,确立了三种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模式,即模式一:单一深松;模式二:深松+旋耕;模式三:深松+免耕播种。

(三)制定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标准

据调查,商丘市耕地的犁底层在地表以下20㎝左右,为有效打破犁底层,规定深松作业后的地块要达到“深、平、细、实”,深度必须达到25㎝以上,并要求做到深浅一致、无漏松;对采用深松+旋耕模式的地块,深松作业后地表应平整,土壤应细碎;对采用深松+免耕播种模式的地块,作业后,播种深度应符合要求,苗带镇压应严密,行间地表土壤起垄应规整或平整。

二、机械化深松整地效果测试结果与分析

(一)保护性耕作地块深松+免耕播种模式测试结果与分析

1.测试结果

测试基地设在柘城县陈青集镇前耿楼村种粮大户李建玉流转的200亩粮方内,该地块2014年9月被县农机局定为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实验设置为:保护性耕作+深松模式,面积160亩,保护性耕作不深松模式,面积40亩;采用统一免耕播种机具、统一种子品种、统一肥料品种、统一种肥播量、统一田间管理。数据测试结果见表一、表二。

表一:机械化深松整地效果测试数据一览表测试地点:

柘城县(县) 陈青集镇(乡、镇) 前耿楼(村)作物: 小麦 

测试时间:2015年06月16日 测试人:李作明、王强(农业局);豆乃明、轩文坤(农机局)

 项目

耕种

模式

测试

点号

土壤深度(cm)

0—10

10—20

20—30

含水率

(%)

容重

(g/cm3)

含水率

(%)

容重

(g/cm3)

含水率

(%)

容重

(g/cm3)

保护性耕作地块

土壤深松

1

13.09

1.31

14.41

1.27

15.79

1.46

2

13.29

1.22

14.27

1.35

15.88

1.49

3

13.32

1.25

14.34

1.30

15.85

1.48

平均

13.23

1.26

14.34

1.31

15.84

1.47

土壤不深松

1

12.68

1.45

13.50

1.58

13.97

1.75

2

12.75

1.47

13.46

1.62

13.86

1.79

3

12.30

1.41

13.37

1.65

13.92

1.80

平均

12.58

1.44

13.44

1.62

13.92

1.78

差值

0.65

0.18

1.00

0.31

1.92

0.31

表二:机械化深松整地效果测试数据一览表

测试地点:柘城县(县) 陈青集镇(乡、镇) 前耿楼(村)作物: 小麦

测试时间:2015年05月28日 测试人:李作明(农业局);豆乃明、轩文坤(农机局)

项目

耕种

模式

小麦根系发育情况(根长,厘米)

小麦平均株高(厘米)

穗粒数(粒)

千粒重(克)

亩穗数

(万穗)

理论产量(千克/亩)

保护性耕作地块

土壤深松

27

74.5

31.3

42

49.1

548.6

土壤未深松

14

66.3

35.5

42

36.3

460.0

差值

13

8.2

—4.2

0

12.8

88.6

说明:理论产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0.85(折算系数)/100

 

F:\流通协会\2015.10\20151020\8\2.jpg

2.数据分析

从表一、表二所列数椐可以看出:深松作业比不深松作业地块的土壤含水率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土壤容重平均降低0.26 g/cm3。其中,0—10 cm含水率平均提高0.7个百分点,容重平均降低0.18 g/cm3 。10—20cm含水率平均提高0.9个百分点,容重平均降低0.31 g/cm3。20—30cm含水率平均提高1.9个百分点,容重平均降低0.31 g/cm3;深松作业比不深松作业地块的小麦根系平均增长13cm以上;深松作业比不深松作业地块的小麦亩穗数平均增加12.8万个,亩理论产量平均增加88.6kg。由此可见,土地深松不仅能疏松土壤、蓄水保墒、提高抗旱防涝能力,而且还能促进作物根系下扎防倒伏,提高作物产量。

(二)传统耕作地块深松+旋耕模式测试结果与分析

1.测试结果

民权县机械化深松整地效果测试点选在采用传统耕种模式的地块上,5个点分别处于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上,其土壤性状分别为砂土地、壤土地和粘土地,每种作业模式测试面积均不少于10亩。数据测试结果见表三。

2.数据分析

从表三所列数椐可以看出:深松作业比不深松作业地块的土壤含水率平均提高2.7个百分点,土壤容重平均降低0.04 g/cm3;深松作业比不深松作业地块的小麦根系平均增长12cm以上;深松作业比不深松作业地块的小麦亩穗数平均增加2.11万个,亩理论产量平均增加36.2.kg。由此可见,一是土地深松作业能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降低容重,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增加作物产量。二是粘土地块增产幅度较大,壤土、砂土地块次之。

表三:机械化深松整地效果测试数据一览表

测试时间:2015 年 05 月 22 日      地点:民权县     作物: 小麦

测试人:帅训魁、张书院(农业局);乔茂勤、彭  辉(农机局)

地点品种

作业模式

容重(g/cm3)

含水率(%)

小麦根系发育情况(根长,cm)

亩穗数

(万穗)

理论产量

(kg/亩)

野岗乡常马口周麦18

(砂土)

深松+旋耕

1.43

18.24

28

38.55

570

不深松

1.46

13.80

17

37.30

552

差值

0.03

4.44

11

1.25

18

龙塘镇吴堂村周麦18

(轻砂土)

深松+旋耕

1.39

17.25

27

39.21

527

不深松

1.41

13.35

15

37.56

498

差值

0.02

3.9

12

1.65

29

褚庙乡柘桑村周麦26

(壤土)

深松+旋耕

1.38

24.11

32

41.87

643

不深松

1.42

22.80

19

39.36

602

差值

0.04

1.31

13

2.51

41

胡集乡胡西村周麦18

(粘土)

深松+旋耕

1.39

18.80

29

39.51

588

不深松

1.43

16.43

17

36.59

531

差值

0.04

2.37

12

2.92

57

程庄镇楚庄村周麦26

(粘土)

深松+旋耕

1.42

18.30

30

41.31

633

不深松

1.48

16.67

18

39.10

597

差值

0.06

1.63

12

2.21

36

说明:表中数据为平均值;土壤含水率、容重数据为20—30cm平均值。

(三)不同耕种模式深松测试结果与分析

1.测试结果

表四: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地块深松效果对比情况

项目

耕种

模式

含水率(均提高值)

(%)

容重(均降低值)(g/cm3)

小麦根系发育情况(均增长值)(根长,厘米)

亩穗数(均增加值)

(万穗)

理论产量(均提高值)(千克/亩)

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

保护性耕作

1.9

0.31

13

12.8

88.6

传统耕作

2.7

0.04

12

2.1

36.2

差值

—0.8

0.27

1

10.7

52.4

说明:表中数据为平均值;土壤含水率、容重数据为20—30cm平均值。

2.数据分析

从表四所列数椐可以看出:保护性耕作地块深松作业后,土壤容重下降明显,含水率提高不多,作物根系发育良好,有效分蘖率明显提高,亩穗数增加幅度较大,增产效果显著。

(四)不同质地土壤深松测试结果与分析

测试结果及数据分析

从表五所列数椐可以看出:在传统耕种模式下,深松与不深松相比,土壤含水率提高最大的是砂土地,粘土地、壤土地依次次之;土壤容重下降值最大的是粘土地,壤土地、砂土地依次次之;小麦根系发育最好是壤土地,粘土地、砂土地依次次之;亩产量增加幅度最大的是粘土地,壤土地、砂土地依次次之。

表五: 传统耕种模式下不同质地土壤深松效果对比情况

测试时间:2015 年 05 月 22 日 地点:民权县 作物: 小麦  

测试人:帅训魁、张书院(农业局);乔茂勤、彭  辉(农机局)

项目

耕种

模式

含水率

(%)

容重(g/cm3)

小麦根系发育情况(根长,厘米)

亩穗数

(万穗)

理论产量(千克/亩)

深松

17.75

1.41

27

38.88

549

不深松

13.58

1.44

16

37.43

525

差值

4.17

—0.03

11

1.45

24

深松

24.11

1.38

32

41.87

643

不深松

22.8

1.42

19

39.36

602

差值

1.31

—0.04

13

2.51

41

深松

18.55

1.41

29

40.41

611

不深松

16.55

1.46

17

37.85

564

差值

2.00

—0.05

12

2.56

47

说明:表中数据为平均值;土壤含水率、容重数据为20—30cm平均值。

三、机械化深松整地效果讨论与结论

目前,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已引起国家领导重视,并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中,将农业机械化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6条主要技术路线之一,规划测算,仅推广深松一项就可增产粮食50亿斤,占比达5%。因此,大力推广应用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稳产、高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讨论

⑴机械化深松整地效果的彰显受限于土地耕种模式的影响。保护性耕作由于采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和免耕播种,具有减少径流,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作业工序,降低机具进地次数,减轻土壤碾压程度,提高作物产量的机理。因此,在保护性耕作地块实施深松,叠加效应更加明显。亩增产幅度达88.6kg。

⑵土壤性质影响着机械化深松整地效果的发挥。砂质土壤由于犁底层薄且较软,深松效果不明显。粘土和壤土土壤由于犁底层厚且较硬,深松后能有效打破犁底层,贯通水、肥、气、热的输送通道,蓄水保墒效果得到改善,容重下降较为明显,作物稳产、高产能力显著提高。

2.结论

⑴应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耕种模式;保护性耕作技术涵盖的三大技术秸秆粉碎还田、面耕播种、适时机械深松具有涵养土地、培肥地力、蓄水保墒、节本增效等可持续发展功效,叠加效应非常明显。因此保护性耕作是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先进耕作模式。

⑵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推广重点应放在粘土质、壤土质的地块上;

 

 

推荐阅读
更多